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
2017-01-09 11:29:00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市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位于福州城市中軸線南端、臺江區中南部。其歷史由來可追溯至北宋元祐年(1086~1093)之前。那時,今大廟山以南、以西地帶盡是閩江水域。潮水在大廟山南麓沖積成兩個大沙痕,可供人行走或供來往船只靠泊、裝卸貨物,成為天然的“碼頭”。漲潮時,人們走上痕,稱為“上航”;退潮時,人們走下痕,稱為“下航”。“航”和“杭”古音相通,因此又稱上杭、下杭。此后,上杭、下杭居民逐漸增多,街市形成,便有了上杭路、下杭路。如今的臺江上下杭街區主要指星安河以北、延平路以南,東到中亭街西沿、西至白馬路東側的區域,面積約417畝,其中核心保護區約264.76畝(總住戶3069戶,總居住人口9514人,保護范圍房屋總建筑面積30.26萬平方米)。
上下杭地區在北宋年間形成,隨著時代變遷,經歷了多次歷史發展與變革。明末清初是上下杭地區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由于福州地區的自然寄泊港由西部的洪塘南移至臺江北岸,上、下杭靠著水陸交通便捷的優勢,成為閩西、閩北的物產集散樞紐,街市也隨之迅速發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上下杭地區的商業、金融業日趨繁榮,商鋪、錢莊、藥行等達數百余家,成為福建省內著名的商貿區域。清末至民國時期,雙杭地區商業崛起,市政建設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給雙杭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天的上下杭街區主要為“一山一河”、“兩橫一縱”的城市形態。“一山”是有“全閩第一江山”之稱的大廟山和彩氣山,“一河”是閩江內河素有“潮水兩頭漲”景觀的三捷河;“兩橫”指的是上杭路、下杭路,“一縱”指的是隆平路。整個上下杭片區已全部列入福州市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是我區文物保護單位和多數為清末民初建筑形式的近現代優秀建筑保護重點地區,主要有宮廟、祠堂、會館、商鋪、民居等。有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真君主殿、福州商會八角亭、揚鴻斌故居),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培松故居、星安橋、三通橋),4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高氏文昌閣、陳文龍尚書廟、福州志社舊址、曾氏祠堂)和14個已登記注冊文物保護單位(大廟山遺址、釣龍井、戚繼光祠堂、龍嶺頂關帝廟、觀音庵、咸康藥行舊址、周寧會館、浦城會館、壽寧會館、建寧會館、南郡會館、興安會館、法師亭、永德會館),以及30處的優秀近現代建筑。
上下杭歷史文化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都近代史發展的重要見證,是福建海洋文化和閩商的發祥地之一。按照福州市委、市政府關于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復工作要求,我區將精心組織、科學規劃,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彰顯深厚底蘊、展現個性魅力,積極推進上下杭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的各項工作,讓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富有尊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相關鏈接
- 朱紫坊漆文化街區(2017-01-09 11:09:35)
- 福州市群藝館定制文化大餐,今年舉辦210場惠民演出(2017-01-09 10:28:20)
- 福州市多家企業入選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7-01-09 09:27:08)
- 僑胞書畫展在福州開展 活動將會持續至1月15日(2017-01-09 09:18:36)
- 福大怡山文創園(2017-01-04 14: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