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元宵燈會 閩山廟古時最熱鬧
2021-03-02 09:38:56 來源:福州新聞網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古時的福州人如何度過元宵節呢?民俗專家鄭子端介紹,古時每年元宵節期間,位于三坊七巷的閩山廟是福州人過節最常去的文化活動場所之一。這里舉行的社火廟會、燈市最為特別,元宵節當晚,數萬人涌入巷口,觀看舞龍燈、耍獅子、奏十番、踩高蹺等民俗演出。擁擠的人潮,從閩山廟蔓延至南后街,形成南后街的元宵燈會。
明清福州廟會 這里最熱鬧
如今,三坊七巷中已經找不到“閩山廟”這棟建筑。漫步至閩山巷南文儒坊口,這里有一處叫做“卓公祠”的地方。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文史專家盧美松在《閩山廟會文化》一書中寫道,閩山廟規模宏大,坐北朝南,大門呈拱形,門框上豎立一塊“閩山卓公祠”石碑。
明清時期,閩山廟是福州城內最有影響力、最熱鬧的民俗活動場所。每年元宵、端午、中秋都有特色民俗活動。然而清末以后,閩山廟民俗活動逐漸沉寂。上世紀50年代,閩山廟被劃歸當時的省衛生廳使用,廟宇基本被拆毀,戲臺等建筑物被移平,改建成一座四層樓的宿舍。
如今,許多文史專家呼吁,盡快保護閩山廟遺址,恢復閩山廟會文化,讓市民游客了解福州的廟會歷史。
詩文中的“燈會”“轉三橋”
閩山廟有許多特色文化活動。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元宵燈會、轉三橋、迎神等。
明萬歷年間進士謝肇淛,在《福州五夜元宵》中描寫了當年燈會盛況:“千支鳳蠟一時懸,莫道元宵勝當年。人影漸隨香霧合,月輪還讓彩燈圓。”
閩山廟的另一特色文化,就是婦女“轉三橋”活動。據說這個習俗始于宋代。每年元宵夜,婦女們精心打扮,盛裝出游。先是在閩山廟內焚香拜神、觀戲看社火。廟內活動散場后,便結伴同行,經過坊巷內數座橋梁,旨在驅除邪穢之氣,祛病健身,又叫“走百病”。
當時,福州許多文人都作詩,記錄這個習俗。比如黃紹芳在《轉三橋》一詩中寫道:“十萬紅燈三五月,衣香吹滿綠榕街。”翁時農寫道:“踏歌小隊轉三橋,燈事翻新看不足。”
元宵花燈 送什么寓意不同
鄭子端介紹,元宵時節,福州民間還有送燈習俗。即娘家人給已出嫁的女兒送燈,祝其生子添丁,人丁興旺。
然而,送什么樣的燈可大有講究。女兒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要送“觀音送子”燈或“天賜麟兒”燈,希望她早生貴子。第二年若未生育,則會加送一盞“桔”燈,有催促生育之意;若順利懷孕,娘家人則送“孩兒坐盆”燈,寓意生育順利。孩子出生后,娘家人會送外孫女蓮花燈,送外孫狀元騎馬燈、綿羊燈。
- 連江定海古城“活”了 打造籌海亭等景點(2021-03-02 09:37:55)
- 2021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線下主會場活動側記:年的味道、幸福的滋味!(2021-03-02 09:34:07)
- 福州長樂:梅花古鎮梅花香(2021-02-22 12:37:42)
- 朱紫坊芙蓉弄集賢賓古厝將舉行元宵雅集(2021-02-22 12:36:10)
- 舞臺劇《火印》在榕開啟全國巡演(2021-02-22 1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