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畫師陳鉅龍:筆墨落處是吾鄉
2021-03-02 10:02:58 來源:福州新聞網
陳鉅龍和他的茉莉花畫作。
“輕移蓮步小園中,綠柳濃煙疊疊重……”臺上,閩劇演員步態輕盈、身姿靈動;臺下,一名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人在執筆作畫,隨著舞臺上光線的變化,他不時掏出相機拍照記錄。
近日,在閩劇工作室里,記者見到了正在取景寫生的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陳鉅龍。他的寫生足跡踏遍全國各地,但傾注最多情感的,還是宣紙上的家鄉福州。
創出茉莉花墨骨畫法
花朵更具立體感
去年10月,福州首個茉莉花專題畫展舉辦,觀者眾多。畫展收錄陳鉅龍和其愛人劉璇兩位“85后”青年畫師的36幅茉莉花繪畫小品。
從含苞待放到花團錦簇,從晨曦微起到夜幕降臨,從烈日炎炎到和風細雨,茉莉花不同生長時期、不同天氣狀況下的瞬間形態都一一入畫,它們在或方形或扇形或半圓的畫紙上,徐徐綻放。
“這是我多年來的一個心愿,希望能為發揚閩都文化貢獻一份力量。”陳鉅龍說。
陳鉅龍告訴記者,從繪畫藝術上表現茉莉花,有一定難度。一是其外形似水仙花,筆法稍不注意,極易將兩者混淆;二是茉莉花沒有花心,葉子也小,缺乏辨識特征;三是花瓣素雅雪白,在白色的宣紙上表現力不佳。
為了宣傳家鄉的市花,讓更多的人欣賞到茉莉花的美,陳鉅龍開始不斷試錯與探索。
創作時,他先是用雙鉤的畫法在白紙上勾勒花朵,但茉莉花顯得呆板而缺乏生氣。很快,他想出了改進的辦法——獨創茉莉花墨骨畫法,摒棄雙鉤畫法,改用黃色底的宣紙作畫,白色的花瓣在紙上能清晰地顯現出筆墨的濃淡變化,為花朵增添了立體感和層次感。布局上,他將茉莉花與其他色彩鮮艷的花朵搭配構圖,加強畫作的視覺張力,而且蜂、蝶、蟬等昆蟲紛紛入畫,讓畫面呈現出動靜結合,傳遞深刻的審美意趣。
巨幅水墨畫
再現老建筑群像
在茉莉花專題畫展的一側,陳鉅龍附加展出的一幅名為《福州三坊七巷》的2米×2米巨幅水墨畫作,同樣引人注目。
整幅畫作以圖格拼接的形式呈現,福州的榕樹、傳統小吃、閩劇人物、街頭銅像……這些親切的閩都文化元素,與經典的坊巷建筑群相輝映。
《福州三坊七巷》是陳鉅龍和劉璇蟄伏一年創作出的水墨畫作。
“創作這類大型的畫作時,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名導演。”陳鉅龍說,不僅要考慮畫紙上各個圖格畫面的明暗搭配,還要處理好花鳥、人物、建筑間透視、俯視、仰視等多角度之間的關系。
陳鉅龍提煉出三坊七巷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濃縮于作品中。如在描畫吉庇巷時,因時代變遷,原始的吉庇巷被擴建成馬路,為了展現巷子的歷史底蘊,陳鉅龍便以吉庇巷名稱背后的民間傳說為切入點,選取狀元及第大門入畫。相傳住在這里的秀才在考中狀元衣錦還鄉之時,一些曾作弄過秀才的人聞風“急避”,后演化為“吉庇”稱謂。
在創作1.8米×1.8米的《福州上下杭》和1.6米×1.5米的《福州煙臺山》等巨幅畫作時,陳鉅龍還以建筑老照片、現存實景為創作藍本,深入走訪居住在老建筑周邊的居民,了解他們口中代代相傳的故事,讓畫作更具生命力。
- 福州街頭藝術達人:生動活潑接地氣 傳承文化有底蘊(2021-03-02 10:01:42)
- 鼓樓區紅領巾文化宣講員分享志愿服務故事(2021-03-02 10:00:44)
- 閩都文化志愿者聚焦“閩都百福”(2021-03-02 09:58:56)
- 壽山石雕名家陳禮忠攜徒辦展(2021-03-02 09:57:04)
- 閩劇首次直播劇本圍讀 新版《荔枝換絳桃》年內上演(2021-03-02 09: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