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承人林清韻: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軟木畫
2021-12-01 17:33:05 來源:福州新聞網
林清韻(右一)在福州四中橘園洲中學上軟木畫課程。福州日報記者 池遠攝
福州新聞網11月28日訊 24日下午,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405教室的最后兩節課是軟木畫雕刻,上課老師是最年輕的軟木畫傳承人林清韻,不過三十出頭。
課堂上,學生們工工整整地寫下心得體會。初一(5)班的邱鵬菲在作業紙上寫道,“一開始我認為‘軟木畫’單是好玩,上了幾節課后竟發現它有些‘枯燥無味’,軟木畫的傳承人可能也這么想過,但他們沒想過放棄,而是刻著、雕著,讓軟木畫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記住,讓這門手藝不會失傳。”
邱鵬菲用質樸的話道出軟木畫目前的困境,也寫出了林清韻為破解這一困局所作的努力。
創新,推出軟木畫實用器
林清韻原本在北京工作,2013年,因為喜歡福建本土藝術,林清韻回到了福州。有一次新華創意園舉辦軟木畫展覽,林清韻隨父母去看展,在看到軟木畫的那一刻,她就決定把軟木畫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
后來,林清韻輾轉找到晉安區新店鎮西園村的吳芝生工作室,并于2014年正式入門學習。“工作室的作息時間從早上7點半到下午5點半,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林清韻回憶,工作室里都是上了年紀的師傅,他們平時都講福州話、聽評話,那時的她幾乎泡在福州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也讓她對軟木畫的制作背景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學習過程也是按照最傳統的方式,從3年學徒制開始,林清韻日復一日重復著枯燥的練習,從切樹枝開始,到拼接木料、切線、做瓦片、做亭子,也因此打下了扎實基礎。但大學時藝術設計的學習背景也讓她認識到,要讓軟木畫真正地“活”起來,傳下去,應該與時俱進,走到年輕人面前,走進日常生活中。
這樣的想法在林清韻心中不斷醞釀,最終在2020年她成立個人工作室時抽了芽。經過不斷嘗試,軟木畫燈具成功問世,燈具正中用軟木畫打造的林浦江邊小景,還原的正是她記憶中的模樣。
傳統的底子加上新的想法,手提包、茶盤、耳飾等日常實用器與軟木畫結合的作品相繼誕生,軟木畫的呈現方式也融入了更加多元和個性化的表達。這些作品在“我把福州寄給你”2020文創設計大賽中一亮相,就受到極大關注,這也堅定了林清韻的信心。
傳承,讓后來者看見希望
“原先我以為軟木畫是很傳統的東西,林清韻老師讓我發現,軟木畫也可以和時代接軌。”張妮妮是福州旅游職業中專學校軟木畫專業學生。今年,林清韻正式接手他們的課程,并向他們展示了自己的創新作品,讓包括張妮妮在內的不少學生對軟木畫的認識發生轉變。
教學中,林清韻也會想辦法鼓勵學生去創作自己想要創作的東西,不拘于傳統的軟木畫創作形式,可以是《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也可以是二次元的卡通形象。“我希望用這種形式激發他們對于軟木畫的興趣,畢業以后仍然愿意選擇留在這個行業。”
要長久地在軟木畫行業里走下去,光靠興趣是不夠的,還要能看到行業的未來,這就需要讓更多人看見軟木畫。因此,林清韻常常“來者不拒”地參加各類活動推廣軟木畫,例如通過“非遺進校園”走進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受邀參與高校學子的畢業設計,出席各類非遺活動,再加上日常的教學和創作,她總感嘆時間不夠用,但也為這份忙碌欣喜。
有人問林清韻:“傳承非遺不應該是慢條斯理的狀態嗎?你怎么每天跟打仗似的。”
在林清韻看來,傳承軟木畫這事慢不得。“軟木畫行業目前的從業者不足30人,大部分老師傅年近耄耋,將在5年內退休,在他們退休之前為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多培養幾位傳承人是當務之急。”她說:“我不敢放慢腳步,因為多一個人了解,軟木畫的傳承就多一分希望。”
- 溫泉旅游節帶來高景氣 福州老湯越“泡”越火熱(2021-12-01 17:32:03)
- 閩劇現代戲《生命》線上獻演(2021-12-01 17:26:22)
- 第七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游節舉行(2021-12-01 17:25:43)
- “海絲”沿線國家冀共推“海絲”文旅合作發展(2021-12-01 17:24:10)
- 福州會展政策推介會暨合作簽約儀式在福州舉行(2021-12-01 17: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