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州上榜中國十大“大美之城”,2021年城鄉品質提升綜合績效獲福建全省第一,“美麗河湖”“美麗閩江”“美麗海灣”工程持續推進。從“三山兩塔一條江”到“兩江四岸一面海”,江、海、山、林、沙、鳥等生態要素交織的福州,是名副其實的山青、水秀、城美。
距離4月8日,福州城市形象標識首發僅剩1天的時間。不禁好奇,城市標識是如何挑選、設計與融合福州2200多年以來的城市之美?
揭曉答案之前,先復習一下福州最為驕傲的那些“城市名片”,有福之人自會領悟其中奧妙。
有福之州,福滿榕城
謝貴平/攝
中國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傳統習俗,“福”代表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寄托著對美好未來的祝愿。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福”字命名的省會城市,福州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福”文化已經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福州最顯著的文化標識。
“榕城”底色,千年不變
陳怡建/攝
福州的別稱“榕城”早在唐代就已使用。城中現有榕樹十六余萬棵,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就有數百棵。漫步榕城街頭,隨處都有榕蔭庇護。
相傳,北宋治平年間,閩太守張伯玉為防洪澇災害,帶頭在自家門前種植榕樹,并率民眾“編戶植榕”。數年之后,便有了“榕蔭滿城,暑不張蓋”。
池遠/攝
榕城最大最有名的榕樹要數森林公園內的“榕樹王”。樹齡近千年,樹干圍徑八米多,樹高二十多米。
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李芳/攝
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國內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街區以南后街為中軸,西有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個坊,東有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七條巷。
倪榕生/攝
在或寬或窄的街巷里,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冰心等大批歷史名人,不同尋常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讓人感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走在三坊七巷馬鞍墻下的石板路上,所見所聞皆是地道且有韻味的福州。
壽山石,會說故事的石頭
壽山石雕-九連章 鄭世斌/作品
“天遣瑰寶生閩中,剖之斑斕具五彩。”壽山石質地脂潤,色彩斑斕,是我國獨有的名貴彩石,因出產于距福州40公里的北郊壽山村而得名。“壽山石文化”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周英琦/攝
縱覽福州城的地理歷史,基本就是一部江流、海退、城進的發展史。
閩江霞光 葉民民/攝
閩江源于福建的閩江全長577公里,面積覆蓋了半個福建省。繁忙的水運帶來了發達的閩江航運物資,也讓城市的文化有了更多交流的出入口。貫穿福州市區南北的白馬河,南通三保、彬德橋乃至江濱,北通西湖的白馬河,在當年“南臺十景”中占據著“白馬觀潮”的一席之地。晉安河是福州最長、歷史最悠久的內河。戚繼光與思兒亭、朱熹與講學堂、溫泉文化、東門樂游等蘊藏著厚重的福州文化基因,都散落于兩岸。
陳俊華/攝
福州城有107條內河蜿蜒流淌,正確打開這座城市的一種方式,便是以江河支流為脈絡,走一走這座派江吻海的有福之城。
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
葉義斌/攝
福州是一個多山的城市,長期流傳著“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的民諺。屏山、烏山、于山并稱福州三山。
林志/攝
其中,屏山位于福州老城正北,屏山之巔的鎮海樓,建于600多年前,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樓。鬧中取靜的烏山,坐落于市中心的小森林里,樓榭亭臺和摩崖石刻記錄著不少古人與烏山的舊事。于山是福州城市山體景觀系統中一個重要的標志性節點,自然與人文的相輔相成打造出了古樸與繁華共存的和諧畫面。
俞松/攝
除此之外,中西合璧的煙臺山、家喻戶曉的鼓山、藏于森林之中的旗山等都是福州人心中寶貴的“金山銀山”。
福州群星閃耀時
有福之州群星璀璨,涌現了無數名人。
陳建國/攝
帝師陳寶琛;
民族英雄林則徐;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
著名作家謝冰心;
圍棋巨匠吳清源;
數學家陳景潤;
中國化學工業奠基人侯德榜;
革命志士林覺民;
... ...
如今的福州依舊才人輩出,創新不斷。
李芳/攝
把創新作為發展第一動力,福州正加快推進大學城、科學城、科創走廊建設,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2021年,福州地區生產總值11324.48億元,增長8.4%,位居福建省第一。數字經濟突破5200億元,占GDP比重超46%,“數字應用第一城”品牌越擦越亮。
8日上午10:00至10:08,有福之州將邀請800多萬市民共同參與LOGO“云”發布。屆時,全城萬屏互動,將打造出別樣的“福州8分鐘”。市民朋友可以在8日上午10:00,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一起接福”小程序,參與“云”發布。
(8日上午10:00正式開通!)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讓我們與福州一起,向未來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