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南嶼莊巧生院士舊居已修復 將建成文化館
2022-05-27 16:00:20 來源:福州新聞網
5月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巧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莊巧生出生于福州高新區南嶼鎮五都村。10日,記者走進五都村,探訪莊巧生與家鄉的故事。
修繕后的五都村莊巧生舊居。
父母賣房供他讀書
五都村位于旗山腳下。五都村寧觀自然村89號是一座土木結構的百年祖宅,莊巧生于1916年8月在這里出生。
村里老人告訴記者,莊巧生的母親和祖母當年都在家務農。從莊家祖宅放眼望去,寧觀自然村水田眾多,現在蓋滿樓房的地方以前都是農田。莊巧生的童年浸潤在田地里的稻香和房間里的書香之中。
已故的南嶼鎮五都村退休教師莊友琴和村民莊友義,都曾是莊巧生兒時的玩伴。據他們生前回憶,莊巧生的父親于中等師范畢業后,遠渡重洋到荷屬蘇門答臘的一個荒僻小島上,在當地小學教書。莊巧生在5歲那年,隨家人遷居南洋,就讀于當地華僑創辦的小學。
1925年初小畢業后,莊巧生隨家人回到福州城內定居。一家四口僅靠莊巧生父親教書的微薄收入度日。莊巧生小時聰明過人,雖家境貧寒,但受父輩影響,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在福州私立三民中學就讀時還因成績優異而減免了幾年學費。
為供孩子讀大學,莊巧生的父母先后賣掉與人合建的房子和農村的祖屋。這一舉動為人欽佩,令鄉親們口口相傳。
去年,莊巧生(右)和莊文穎(左)在北京家中觀看五都村宣傳視頻。
父女雙院士成佳話
1939年2月,莊巧生畢業于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莊巧生畢生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頭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遺傳育種團隊,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國家小麥改良中心的建成奠定了基礎。
他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是國內較早倡導使用三交和復合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他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編譯多部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以及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他一直把“要跌打滾爬在麥田中,學會同小麥對話”作為自己從事科學實驗的座右銘。
莊巧生先后主持育成以華北187、北京8號、北京10號、豐抗2號、豐抗8號等為代表的4批共20多個高產抗病早熟冬小麥新品種;指導育成中麥175、中麥895等10個優質新品種。他為解決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小麥銹病、倒伏等問題發揮了帶頭作用。
在莊巧生的言傳身教之下,他的女兒莊文穎成為一名著名的真菌學家,推動我國真菌學科的發展。2009年,她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演了“父女雙院士”的佳話。
為故鄉蝶變而感動
莊巧生院士一直保持著與家鄉的聯系。去年6月,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安排代表團,專程前往北京拜訪莊巧生、莊文穎兩位院士。
看到視頻里五都村故土的新貌,莊巧生激動得紅了眼眶:“五都村變化太大了!當年的小山村,如今真的變成‘富美鄉村’了。”
得知高新區將以兩位院士的事跡為勵志教材,建設雙院士文化館,打響五都雙院士文化品牌,弘揚院士精神,當時,莊巧生、莊文穎非常感動,表示有機會將回老家、回高新區看看。
莊巧生曾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育成十來個優良冬小麥品種,并在生產上應用;二是編寫了幾本與小麥或育種有關的專著,為國家農業科技事業留下些許歷史記錄。僅此而已,微不足道。”
建設雙院士文化館
目前,五都村的莊巧生院士舊居修繕工程已經完工,下一步將在此建成雙院士文化館,使之成為高新區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
施工人員介紹,莊巧生舊居為土木結構,由前廳及兩側廊房構成,因年久失修,部分夯土墻損壞,木梁架朽蝕開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工程對老宅的主體結構進行了修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宅的樣貌。
“修繕院士舊居對教育下一代很有意義,不僅能激勵孩子們好好學習,還能讓孩子們知道院士離他們其實并不遙遠。”村民莊先生驕傲地說。
- 千城百縣看中國|福建:五月游福州(2022-05-27 15:59:36)
- 福州市委老干局舉辦“福”字書法創作講座(2022-05-27 15:56:16)
- 閩言福道|閩人智慧里的傳統與創新(2022-05-27 15:47:37)
- 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亮相南后街 將持續至5月18日(2022-05-27 15:45:37)
- 鼓樓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增效行動(2022-05-07 1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