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福清歷史文化“金名片
2022-11-08 11:05:23 來源:福州新聞網
擦亮福清歷史文化“金名片”
——福建省福清市政協以利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的協商實踐探索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紀實
福清市政協調研組實地察看利橋歷史文化街區情況
利橋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建成后全景圖
建設中的利橋歷史文化街區項目
飛騰五馬夕陽紅,碧水丹巒滿玉融。
帆過龍江詩客影,鳥鳴綠柳藕花風。
福清,古稱玉融。福清因“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而得名,因“千年古邑、文獻名邦”而聞名,更因“著名僑鄉”“三福之地”而蜚聲中外。尋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天寶陂走進其中,厚重的城市文脈令人著迷,撲面而來的是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共生的獨特氣息,更是同心同德共謀新時代發展的協商民主氛圍。
創新推行“協商進村、調研入戶”、倡導開展“簡易協商”“田頭協商”,在全市24個鎮街建立政協聯絡組、設立11個委員工作室、累計開展“小微協商”超100場……在長期的協商民主實踐中,福清市政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協商民主實施途徑和實踐載體,完善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讓協商民主之花在玉融大地綻放,為新時代新福清建設貢獻政協應有的力量。
古韻古街,建與不建是“心結”
一江、一街、一塔,紅磚古厝、雕花拱窗、扇門青瓦。這便是千年老城里,風貌依舊的福清利橋古街。
作為福州市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利橋古街位于福清市老城區東南側,涵蓋龍山街道瑞亭、瑞云兩個社區,常住人口近5000人,將是福清的城市會客廳、文旅新地標、城市新名片。
但當人們在感悟著福清厚重的歷史文化、喟嘆于古韻老街千載繁盛人文之時,不一定會想到,這數年間,在福清市政協的帶領下,全市各級政協組織、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政協委員為在寸土寸金的老城中心保護好這方古建遺跡所做的努力。
2017年初,福清全市拉開了“攻堅2017”重點項目征遷工作的序幕,對舊城區、“城中村”和20多條“斷頭路”開展征遷攻堅行動。其中,按原計劃和既定的城市規劃,福清城區最重要的主干道之一——清昌大道擬在此次建設中向東延伸,將貫穿利橋古街區。
“雖然有關部門優化了道路建設方案,降低了對文物的影響,但仍將對整個古街區的歷史文化生態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調研中,福清市政協委員們對此憂心忡忡。
歷史上,利橋街區是福清縣衙所在地往海口古鎮的交通要道和商業名街,街區內分布有瑞云塔、黃閣重綸石坊、宋井等宋明清、近現代歷史文化遺存16處和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傳統民居(院落)、僑厝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同時,自清晚期以來,該街區還存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及地方信仰,街區內歷史文化遺產也涵蓋歷史地標建筑、古代交通市政設施、革命紀念地、民居建筑、古樹名木等多種類型。此外,中西合璧的僑鄉建筑風格,以閩劇為代表的海內外民族文化,瑞云塔點燈和龍首橋過橋取吉利等風土民俗,葉向高、劉克莊等歷史人物事跡與民間掌故傳說,均集于此地,可謂薈萃古今、融合中西。
“怎么辦?道路不建,交通、消防等現實問題不能解決;道路若建,文物、文脈則難免受損。”彼時,參與其中的市政協委員們與該項目工作者、群眾代表和城建部門負責人多次就有關問題進行交流,但雙方各執一詞,意見分歧,爭執不下,難以達成一致。
建與不建?成了橫亙在城市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成了政協委員、人民群眾與城建部門之間一時難解的“心結”。
牽線搭臺,以協商尋求“最優解”
“唯有調查研究,才能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做到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思路一變天地寬,市政協當即組織對利橋古街相關情況進行全面梳理了解。
與此同時,市政協主席會議火熱召開,研究決定按照市委劃定的第二批重點項目征遷范圍和初步方案,細化調研方案、制作問卷調查,并成立多個調研小組,分頭行動,走村入戶、訪談民情,查閱史料、拜會專家,對利橋古街區的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摸底與排查。
一石擊水,波浪迭起。僅用一周時間,市政協調研組就對涉及的2000多戶征遷戶進行有效問卷調查1848份。同時,結合前期調查結果,市政協第一時間向市委提交了《關于重點項目征遷建設工作的調研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暫緩清昌大道利橋段建設的建議,得到了市委的采納。
隨后,一場場成效顯著的古街保護履職行動在玉融大地拉開帷幕。由市政協主要領導牽頭,組織文化界別委員、市直有關部門、人民群眾代表成立的“關于利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課題調研組,先后21次深入實地調研,召開大大小小的協商11場,把協商的會場搬到社區村部、鄉間田頭,把協商對象從過去的“談笑有鴻儒”變成“往來皆白丁”,真正做到了廣泛收集民意,準確反映實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番多輪協商中,市政協對市政府給出的建設清單并未“照單全收”,而是既有“擂鼓助威”的促進建議,也有“鳴金收兵”的勸停建言。最終,在綜合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經審慎考慮研究,市政協調研組提出了平衡道路建設和文脈保護的具體建議,主要包括“一平衡、三方案、五結合”,即在道路建設與街區保護中求得“一個平衡”,提出道路南移、沿江和繞行三種解決方案和文物搶救與長效保護相結合、彰文透綠與顯山露水相結合、街區改造與文旅開發相結合、復原發掘與移植嵌入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等“五個結合”。
“針對拆與不拆、拆后如何開發等問題統籌考慮,市政協在協商中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議和可行性的建設方案,我十分贊同。”“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于文物保護,市政協調研組提出的監督性意見,比如整治瑞云塔周邊環境、對瀕毀歷史建筑實施應急加固等等。”……諸多參與其中的群眾代表、項目工作者和城建部門負責人事后談起,也是感受深刻,紛紛點贊。
時間是開拓者前行的刻度,更是奮斗者鑄夢的見證。歷時數月,“拆保”雙方最終互相認可止糾紛,握手言和解心結,達成了廣泛共識。
老街新貌,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協商后,市政協如期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關于利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的意見建議》,得到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與支持。
不久后,市委主要領導召開專題會議,對清昌大道利橋段的建設方案進行了調整,新的方案結合了調研報告中提出的大部分建議。同時,市政府主要領導組織規劃、住建等相關部門,深入現場察看,敲定保護開發方案。
在2017年的市政協委員讀書班上,市政府主要領導還親臨讀書班與委員交流并表示,“關于利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市政協委員對道路改向和實施步行街改造提出了建議,與市政府意見也是不謀而合。”親身參與其中的毛胤云、郭有輝、毛立平等委員對此深有同感、備受鼓舞。
這是一次爭分奪秒的搶抓落實。此后,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協的共同推動下,利橋特色文化街區的開發工作自此邁入了“快車道”——
2018年7月,福清市政府完成了利橋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建性詳規編制工作,并于同年9月正式啟動片區征遷工作;
2019年春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從春天出發,向幸福啟航,征遷組干部職工艱苦奮戰,利橋片區征遷工作圓滿結束;
2020年3月,利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占地面積300畝,建筑面積近30萬㎡,總投資約30億元,將打造成具有福清人文歷史特色的城市“金名片”。
如今,一條利橋古街,串聯起宋井、黃閣重綸坊、龍首橋、瑞云塔等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眾多傳統民居與僑厝,集中體現了福清的華僑文化與海絲商貿文化,成了福清悠久歷史的真實寫照,將于2022年12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
在推動利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的協商實踐中,福清市政協把“遇事多商量”的協商氛圍覆蓋全市,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市政協主席翁芳明表示,在新征程上,市政協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團結帶領全市政協委員做到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堅定、行動上更加一致,不斷深化黨對政協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不斷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互融共促,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海濱山水城市集聚起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
- 新突破!福建兩部作品獲金鷹獎優秀電視劇(2022-11-08 11:04:07)
- 福州非遺閩劇志愿者“藝”起戰“疫”(2022-11-08 11:03:52)
- 同心戰“疫” | “蛋”愿平安,群眾直呼“真暖心”(2022-11-08 10:51:54)
- 同心戰“疫” | 夯實基層基礎 筑牢防控防線(2022-11-08 10:50:00)
- 同心戰“疫” | 我是黨員我帶頭,筑起疫情溫暖“防線”(2022-11-08 10: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