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察1+1|喚醒紅色記憶 文物見證初心
2024-04-02 10:41:28 來源:福州新聞網
近20件文物捐給福建革命軍事館
5日,福建革命軍事館征集布展辦公室和省新四軍研究會在三坊七巷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聯合舉辦文物捐贈儀式。
捐贈儀式上,福建革命軍事館共接收1944年林慕曾烈士手稿《論信仰》原件,山東南下干部馬洪芳贈送的1949年《入城紀律》《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和1949年山東商專校徽,以及1949年解放東北紀念章、1951年政治協商慰問章、1951年朝鮮祖國和平軍功銀章和66式軍用水壺等近20件文物,展陳價值高。
省軍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福建革命軍事館將落戶銅盤路209號(原省軍區福州第一干休所營區)。建設福建革命軍事館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宣揚強軍成就、普及國防教育的需要,也是存史資政育人、推進文化強省的重要舉措。
目前,福建革命軍事館已征集到文物7500多件,其中重要文物300多件,并建立專門的文物庫用以保存文物。(記者 張鐵國 燕曉)
喚醒紅色記憶 文物見證初心
市民參觀捐贈的文物。記者 張鐵國 攝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帆布袋,見證了戰士們的勇往直前;20世紀50年代蘇制雷達箱見證了中國海軍裝備的更迭和控制海權的決心……5日,在三坊七巷文物捐贈現場,紅色文物“講述”的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和愛國志士舍生取義的革命精神,感染了大家。讓我們走近這些文物,一起來了解它們背后的紅色故事。
馬洪芳(右)向記者講述自己的經歷。(受訪者供圖)
兩本小冊子
見證解放軍的嚴明紀律
上海解放時,一張解放軍官兵深夜不打擾百姓而露宿街頭、在蒙蒙細雨中抱槍和衣而睡的相片,令全世界動容。解放軍官兵秋毫無犯,與當時部隊制定的《入城紀律》《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有關。定居福州的93歲老人馬洪芳就擁有這兩本冊子。
馬洪芳祖籍山東淄博,在濟南長大并就讀于山東省立商業專科學校銀行系。1948年9月濟南解放,當地組建了華東財辦南進總隊,下轄7個大隊。在黨的號召下,學校動員全體學員報名參加南進總隊。1949年2月21日,18歲的馬洪芳報名后,被編入南進總隊7大隊3中隊,除了不參加軍事行動,日常管理均按照部隊紀律要求。他們從濟南乘火車至徐州,然后徒步行軍,一路南下。“解放軍在前方追趕敵人,我們一邊加強學習,一邊在后方做好黨的政策宣傳和群眾工作。”馬洪芳說。
上海解放前的1949年4月1日,華東野戰軍頒發了《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為進一步細化與宣傳相關紀律,當年5月,華東軍區司令部編印了《入城紀律》小冊子。
馬洪芳手中的《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入城紀律》就是當時去上海途中下發的。70多年過去了,小冊子的紙張已發黃,蟲蛀的痕跡較明顯。
記者打開小冊子看到,入城三大公約包括:遵守軍管會及人民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各種規定;遵守城市政策,愛護市政建設;保持革命軍人艱苦樸素的傳統作風。入城十項守則包括:無故不得打槍、車馬不得在街上亂跑、駐地打掃清潔等。
《入城紀律》共十二條。其中,第一條規定:“一切機關、部隊、公營企業人員、采購人員、民兵、民工凡未持有軍管會所發之通行證,或佩戴軍管會和特許之證章者,一律禁止出入市區及工廠區。嚴厲處罰一切破壞秩序、損壞公物及盜竊國家財產的分子。”第二條規定:“一切接收人員與入城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堅決執行人民解放軍總部及華東軍區所頒布的一切命令法規。嚴禁無紀律無政府現象。”其他條款則是針對保護工商業、保護外國外交機關、進行政策宣傳、保持艱苦樸素作風、履行獎罰制度等提出的要求。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反復學習這些紀律規定,并遵照執行。”雖然年事已高,但馬洪芳的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她說,行軍途中,大家都是借住在當地百姓閑置的空屋、倉儲間或棚戶區。途經江蘇無錫時,服務團成員在一名農戶家借住多日。見服務團成員經常幫忙干農活,恰逢端午節,女房東特地包了粽子送給大家吃。但服務團有紀律,大家婉拒了她的好意。女房東雖然急得落淚,但也被服務團成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精神所感動。
馬洪芳行軍至上海,1949年底調至福州,后又調往三明工作。雖然工作和住處多次變動,但無論走到哪,她都帶著這兩本小冊子。“我保管得不夠好,小冊子被蟲蛀了。從媒體上得知福建革命軍事館正在征集革命軍事文物,我感到小冊子具有軍事歷史意義,就想交給革命軍事館永久保存,既可以讓它們得到精心保管,又可以更好地教育后人。”馬洪芳說。
林慕曾手稿《論信仰》及藏手稿的竹筒。記者 張鐵國 攝
一篇文稿
展現烈士的堅定信仰
1944年3月寫成的《論信仰》文稿,被一位老地下交通員放在竹筒中封存,深藏于墻體中20多年。這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稿?5日,林慕曾烈士的孫子林孔強將這篇手稿捐給福建革命軍事館。
記者看到,《論信仰》全文共2000多字,用毛筆寫在幾張發黃的宣紙上,有些字已經難以辨認,所幸林孔強經過精心整理將其抄錄下來,但還是有個別字無法識別。
林孔強說,手稿是爺爺林慕曾的戰友翁家竹精心保存下來的,是爺爺寫給翁家竹的信件。信中,爺爺結合革命工作闡明了對“信仰”的見解,反映了爺爺生前堅定的馬列主義信仰和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林慕曾是名列《中國共產黨革命英烈大典》的四位平潭籍英烈之一。1933年,他在福清革命先驅陳金來、何胥陶的引導下,參加了中共龍田支部組織的“瑤山人民自治會”,開展抗租抗捐、打倒土豪劣紳等革命活動。1942年9月起,林慕曾先后擔任閩中沿海突擊隊隊長、福(清)長(樂)平(潭)中心縣委委員、平潭縣委書記。1945年2月,林慕曾犧牲。
林孔強說,福清江陰地下交通站負責人陳金來犧牲后,1944年1月林慕曾受閩中特委委派,化名高敬禮,隱蔽潛伏在地下交通員翁家竹家中3個月,待命集中,并與陳金來烈士的妻子何梅金等人領導恢復江陰地下交通站工作。
領導恢復地下交通站工作,為何要寫《論信仰》?文稿中記載,翁家竹早年因家境貧寒赴南洋謀生,回國后在福清海口與陳金來結識,并受其影響參加革命工作。陳金來為此給他題字:為將馬列濟國事,歷經風霜仍一路。兩人還合影留念。陳金來的犧牲及地下交通站的癱瘓,一度讓翁家竹情緒低落,思想上有些動搖。
對此,林慕曾在文稿中勉勵翁家竹,要像陳金來那樣,“在你停止生存(命)時,不拋棄自己原來的馬列主義信仰,還將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共產主義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斗爭”。
文稿中說:“家竹朋友,目睹著祖國壯麗江山如此破碎,你能大膽站出來,堅定信仰馬列主義。那么這個馬列主義信仰,在中國,(大家)都在進行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決死斗爭。歷史將會決定這種斗爭的前途——共產主義勝利,法西斯主義歸于消滅。”
此次隨《論信仰》捐獻的,還有一根拳頭般粗細的竹筒,長10多厘米,筒身上用隸書印著“抗戰救國”4個字。林孔強說,爺爺犧牲后,這封信被翁家竹封存在竹筒中,在土墻中挖個洞藏于其中。1966年竹筒才被挖出,交給陳金來的兒子陳抗日,后收藏于福清黨史館。2002年,福清東閣小學建設陳金來烈士紀念館,《論信仰》被移于館中展出。“我覺得交給福建革命軍事館收藏,更有利于文物的長期保護。”林孔強說。
林植夫生前保存的老照片。記者 燕曉 攝
一本老相冊
記錄過往的崢嶸歲月
此次捐贈文物,市民李新屏帶來一本外祖父林植夫生前保存的老相冊。“這本相冊非常珍貴,這些照片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細節。”福建革命軍事館工作人員介紹,相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其中有些老照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記者打開黑色的相冊本,里面是泛黃的黑白照片,多數都是林植夫的照片。其中,有單人照也有合照;有西服照也有戎裝像;有1912年拍于上海的,也有1952年攝于福建的。通過相關歷史材料和李新屏的回憶,記者拼湊出這名革命前輩的形象及其過往。
林植夫出生于清末國家艱難之秋,家住衣錦坊酒庫巷。記者注意到,相冊里有一張林植夫早年留學日本時拍攝的照片,身著西服、打著領帶、穿著皮鞋,看起來文質彬彬。李新屏說,林植夫在林覺民的介紹下參加了中國同盟會,經歷了辛亥革命,他將西服換成戎裝。
相冊里還有一張極為珍貴的1927年國民革命軍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的合影。據介紹,1925年,林植夫協助何公敢組織“獨立青年黨”。1927年,國民革命軍攻占南京后,林植夫加入國民黨。1933年,林植夫參與了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
1938年,林植夫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參加新四軍。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后,林植夫被囚禁在上饒集中營,其間飽受摧殘,始終寧死不屈,還協助獄中秘密黨組織堅持斗爭。1947年,林植夫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并發起創建民盟福建組織,同中國共產黨并肩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福建農林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小時候跟外祖父住在一起時,他更像個悠閑的逸士,平時喜歡寫小說、散文,今天在捐贈現場,我才了解到外祖父過往的一些細節,原來他在風雨飄搖的時代里曾為改變國 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貢獻了這么多力量。”李新屏說,希望這次文物捐贈能讓大家更多了解中國的革命歷史、傳承愛國精神。(記者 張鐵國 燕曉)
新榕語絲
管好護好用好革命文物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考察時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勢”。今年2月5日,黨中央發布《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革命文物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色教育的生動教材、紅色文化的鮮活載體。5日,近20件革命文物捐贈給福建革命軍事館。這已不是該館第一次接收捐贈的文物。截至目前,該館已征集到文物7500多件,其中重要文物300多件。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中都有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都蘊含著偉大的革命精神。我們要充分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進一步摸清資源底數和保護狀況,提升保護利用水平,打造革命文物保護品牌;要做好收集、整理、修復、展覽、研究等一系列保護管理工作,讓紅色基因更好地代代相傳;要把革命文物資源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教材,讓革命文物“活”起來,成為新時代的新時尚;要加強革命文物研究闡釋,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要實施“革命文物+”戰略,推動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百年歷史激蕩,文物見證榮光。革命文物所蘊藏的精神財富跨越時空、熠熠生輝,激勵我們風雨無阻、堅毅前行。
- 福建省“玫瑰書香”女職工主題閱讀活動啟動(2024-04-02 10:39:46)
- 福州女性攝影作品展開幕 持續一周(2024-04-02 10:39:23)
- 全國三八紅旗手上官俊華:守護傳統技藝 繪出“漆彩”人生(2024-04-02 10:36:56)
- 肖山:將福州文化融入創作 讓福州歌曲登上央視舞臺(2024-04-02 10:33:35)
- 福州龍舟巡回賽周日開槳 精彩亮點搶先看(2024-04-02 10: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