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會客廳|電影導演王洪:用鏡頭講述榕城印象
2024-04-02 16:10:45 來源:福州新聞網
本期嘉賓
王洪 福建福州人,電影導演、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全國第十一次影代會代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MFA研究生業界導師、福建師范大學MFA研究生產業導師、福建聯合溝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其紀錄電影《聽見光》獲第三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科教片提名,《即刻待命》入圍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金絲路獎”。
“我是誰?”
“我在哪兒?”
“我要干什么?”
這三句話,我們時常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聽來只是談笑,卻是王洪一直思考的問題。這位成長在福州、走過許多地方的電影導演,用一口南腔北調的普通話告訴記者,紀錄電影是他的解題“鑰匙”。
福州導演、福州題材、福州團隊、福州出品,王洪和他的團隊疊滿了“本土buff”,在不斷探索中填補了福州制造紀錄電影的空白。
從“躺平”到奮斗
早上泡上一杯清茶,王洪坐在電腦前,開始一天的工作。屏幕上播放著還未定型的紀錄電影《無界之界》,他仔細觀看,時不時在紙上記錄下需要修改的內容。這是中國首部陶瓷紀錄電影,王洪希望將它打造成“超級說明書”,助力德化白瓷走向“一帶一路”。
每部電影從初剪到成片,王洪都要看上百遍,細細打磨。而就是這么“卷”的他,其實也有過一段“躺平”的時光。
軍人家庭出身的王洪,在軍校里學習戰地新聞學專業,還喜歡上了搖滾樂。從部隊轉業后,他進了一家國企,工作不累,卻讓“躺平”的他身上流淌的熱情無處釋放。
“26歲的和62歲的一起釣魚,一眼望得到頭。”王洪如此形容當時的生活,他堅定地認為,必須另尋出路。
從拍攝紀錄片到投資產業園,從福州到成都,盡管一路在“折騰”,但王洪仍然感到迷茫。在西藏,按下“暫停鍵”的他偶然聽到一句話:活著的價值在于幫助了多少人。
王洪的探索有了方向——用什么幫助?“攝像機是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我還有團隊和經驗。”選什么形式?“紀錄電影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定格一種城市精神,反映整個社會發展。”
王洪說,有溫度、人情味、真實性,是紀錄電影的基本屬性。更重要的是,它還有著紀錄片不具備的國際傳播性,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故事。
從福州出發,又回到福州。他說,“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后,發現陽光、空氣、水都是那么自然清新,身邊的故事是那么豐富和感人。我開始真正愛上了這個地方,愛上這個地方的人。”
2019年起,王洪不再接商業片,而是沉下心來創作,用紀錄電影講述福州城的人和事。
《即刻待命》特別放映場,王洪(中)及主創們與觀眾合影留念。記者 鄭帥 攝
與時間交朋友
多名視障人士與說唱歌手一起站在聚光燈下,阿卡貝拉與R&B跨界碰撞出音樂的火花。這是電影《聽見光》的主題曲,也是被攝影機記錄下的永恒片段。
作為記錄者,王洪已經與他們相處許久。2018年年初的一個夜晚,在福州街頭拍素材的王洪偶遇視障歌手“看到”組合,他們有超乎常人的堅韌,用音樂自力更生,也幫助更多人。王洪覺得,這么好的人物,這么好的故事,一定要拍成電影。
“忽悠我們吧?”一片質疑聲中,王洪關掉手中的拍攝機器,用9個月的時間走近“看到”組合,告訴他們紀錄電影是什么,陪著他們演出、排練,不斷調研了解視障群體的真實狀態。
一天,組合的一名成員邀請王洪,記錄孩子的生日。“要知道,他之前是不同意我們到家里拍攝的。”進門才發現這個家的不一樣,夫妻倆是盲人,孩子也是盲人。王洪說:“那一刻我知道,我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里了。”
接近拍攝對象要交心,拍攝過程則要耐心。王洪告訴記者,他所有的片子都是“自然生長”而來的。“只要給夠時間,它會‘長’到你可能想象不到的狀態。”
王洪執導的《即刻待命》是福州首部聚焦“民間公益救援組織”的紀錄電影。鏡頭里,一群“平民英雄”集結,穿梭于災難與險情之中,他們在臺風中守護榕城,更在敘利亞震區貢獻中國救援力量。
跟蹤拍攝2年半,參與近30場救援,積累500多個小時的素材,才有了豐富的內容呈現。其間,王洪還碰到了一件讓他感動的事,拍攝后期,一名救援隊員不幸被確診癌癥,過去他救過的人主動來到醫院為其輸血。
“漫長的跟拍伴隨著對人物和故事理解的加深,片子所表達的內容不斷升華。”王洪希望通過《即刻待命》的影像語言來呈現人間大愛,正如影片最后所說,“以我為光,溫暖整個世界”。
《即刻待命》拍攝2年半,《聽見光》拍攝4年,《復刻髹飾板》拍攝6年……王洪的步伐不緊不慢,他說:“紀錄電影,就是與時間做朋友。當時間成為你的好朋友,就會不停地交付友情,交付內容。”
是結束也是開始
短視頻時代,我們還需要紀錄電影嗎?在王洪看來,這反而讓他的工作更有分量。一部好紀錄電影,可能沒有經濟價值,卻能影響未來。
當攝影機介入“看到”組合的生活,一扇連接世界的窗口被打開了。《聽見光》是“看到”組合的故事,也是視障群體的故事。中國盲協主席李慶忠為他們站臺,并呼吁:“要拓展盲人群體就業,讓音樂藝術成為就業新品牌!”
中國盲協、福建盲協等還共同推出“聽見光計劃”,由專業的基金會、專業機構定期舉辦培訓班,為視障人群提供藝術教育方面的培訓機會,讓他們多掌握一門技能,拓寬就業路徑,有更多元的就業選擇。
“一個影片的結束,也是一個事件的開始。”王洪說,同樣的邏輯也用于他的其他作品。“無界之界”計劃作為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巡展的主題,打造青年陶瓷藝術家走向“一帶一路”的展覽品牌;“即刻待命”已經成為福建省應急救援的一個公眾形象品牌……
每一部片子都在現實里延續,這正是王洪認為紀錄電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工作室里,一柜子的獎杯和榮譽證都是對他的認可。
其中就有來自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獎項。對王洪來說,“家門口”的絲路電影節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中國電影的大門。“電影節期間,每天都在接觸全國各地的影視團隊。特別是近幾年,人才回流很明顯。你看,我的一個團隊10來人里就有3人是海歸。”王洪表示,資源的匯聚、政策的支持,讓大家越來越有信心。
王洪的底氣還來自儲備和持續拍攝的項目清單:再現百年漆藝盛景的《復刻髹飾板》、關注非遺文化與少年成長的《神將首》、聚焦中醫傳承之路的《十年門徒》……他說,沉淀的時間越久,儲備的題材越多。有自己的觀察,也有他人輸送的內容“子彈”,“這輩子都拍不完。”
“我是福州人,我在家門口拍電影!”如今的王洪,懷揣一份對生活、對家鄉、對世界的極致熱愛,繼續著現實主義題材紀錄電影和非虛構故事片的創作。
- 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志愿者面試工作啟動(2024-04-02 16:10:09)
- 省人大常委會領導來榕調研檢察建議工作(2024-04-02 16:09:41)
- “閩江之心”國際文創大賽落幕(2024-04-02 16:07:38)
- “文旅+短劇” 福建閩侯徐家村有望成為影視拍攝基地(2024-04-02 16:04:26)
- 福州:傳統漆藝“結親”現代數字技術(2024-04-02 16: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