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曲藝《滴水人家》走向全國舞臺
2024-09-02 17:57:52 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
“藤山滴水人家,長夜倦燈苦捱。書記察情令下,流水音佳,愛民人在今夏。”福州曲藝《滴水人家》取材于1992年《福州晚報》刊發(fā)的報道《盛夏送水勝甘露“馬上就辦”見真情》,2021年底一經(jīng)亮相,就斬獲各類大獎。今年8月10日,作為全國7部大中型入選作品之一,《滴水人家》將亮相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曲藝木偶皮影優(yōu)秀作品展演。
《滴水人家》表演現(xiàn)場。
出發(fā)前,8月6日下午,《滴水人家》在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精彩上演,經(jīng)過提升后的《滴水人家》將再一次擦亮品牌,綻放全國舞臺。
評話名家劉宜威。
扎根生活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文藝創(chuàng)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滴水人家》作品的雛形來自于一則1992年發(fā)表在《福州晚報》上的短新聞《盛夏送水勝甘露“馬上就辦”見真情》,講的是黨和政府如何快速解決藤山弄居民用水難的問題,深情傳頌了福州市委倡導的“四個萬家”“馬上就辦”優(yōu)良作風,真摯地反映出共產(chǎn)黨人的為民情懷。
眾所周知,現(xiàn)實題材的主旋律故事是文藝作品中最難寫的,寫得太直白,難免概念化、政治化、表面化,觀眾“不買賬”。
面對有限的素材,如何以小見大,做成讓百姓喜歡的曲藝?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可謂下足功夫,首先想到了“扎根人民、深入生活”這一創(chuàng)作的必由之路,通過調查采訪去挖掘新聞背后的真實故事。
隨后,該項目策劃林楠(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副所長)迅速牽頭成立專家隊伍,帶領主創(chuàng)團隊,第一時間深入相關的社區(qū)以及自來水公司了解情況,找到8位親歷者(他們當中許多是年逾七十的老人),花了一周時間完成摸底和采訪,并多次召開創(chuàng)作攻關會議。
就這樣,在與老人們的攀談中,主創(chuàng)人員聽聞了藤山弄居民如何節(jié)約每一滴水,無奈去借水、偷水的真實案例,了解了船上人家感嘆“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酸楚,得知了領導進船艙被篷罩磕到,翻起桌蓋看到兩塊蘿卜干的故事……獲悉大量生動細節(jié)之后,創(chuàng)作大門逐漸敞開。
“在大量采訪和對史料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xiàn)20世紀90年代初,還有一件事關福州民生的大事——同樣在‘馬上就辦’的精神指導下,福州幫洲104戶船上人家10個月就搬到岸上居住。”林楠回憶道,“所以當時我們認為應把這同一個主題的事件導入《滴水人家》的題材中,讓滴水人家與船上人家形成故事的主副兩條線,彼此推動著故事走向高潮。”
經(jīng)過1年多的創(chuàng)作和編排,《滴水人家》在2021年12月首登第八屆福建藝術節(jié)暨第五屆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優(yōu)秀劇(節(jié))目展演,獲得相當于一等獎的優(yōu)秀劇(節(jié))目獎,是當年曲藝類的唯一一個。《滴水人家》不僅獲得業(yè)內一致好評,也被大量老百姓喜歡。
據(jù)介紹,此次全國展演前,主創(chuàng)團隊根據(jù)業(yè)內建議和觀眾反饋,將現(xiàn)有版本進行精練提升,對演員的表演也進行了進一步打磨和提高,從文本、表演到舞美燈光,都得到全面提升。
“95后”年輕演員陳璐嘉展示評話和伬唱技藝。
守正創(chuàng)新
曲藝融入現(xiàn)代生活
新時代曲藝創(chuàng)新,是廣大曲藝工作者要面對的一大課題,如何做到“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滴水人家》用實際行動作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福州評話源于唐宋俗講,以說為主,韻散結合,夾說夾吟,被譽為“人文活化石”;福州伬藝一樹多枝,自彈自唱,說說唱唱,略有表演。
這兩朵福州曲藝的“雙生花”在《滴水人家》中有機結合,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3名福州評話演員,風格各異,輪番上場;14名福州伬藝演員,自彈自唱,形式鮮活。為了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避免因節(jié)目時間長帶來的觀感疲勞,評話演員通過角色變換、臺位變換,伬藝演員通過豐富的樂器表演和肢體語言,最大限度增加舞臺表現(xiàn)力,讓視覺不再單一,舞臺更顯靈動。75分鐘的演出,張弛有度、扣人心弦。
從劇本創(chuàng)作來說,知名劇作家陳欣欣通過細膩的筆觸將親情、愛情、鄰里情、干群情巧妙融合成一個有情有趣有人物有生活的曲藝故事。透過作品,可以看到面對親情“兒不愿盡孝親不在,就讓我盡一盡寸草心”的拳拳孝心;對于愛情“我和伊正年輕,同心協(xié)力,不相信換不來好日子”的忠貞不渝;可以看到“有人情就有溫暖,人情比水貴”的融洽鄰里情;可以看到面對百姓疾苦“領導神情凝重不開言”的好領導形象。
在有血有肉的作品基礎上,福州曲藝作家黃宗沂傾力加盟,糅合進大量具有“蝦油味”的市井氣息,通過口頭語、俚語俗諺和特殊語法表達,一下子拉近了舞臺與觀眾的距離。比如“等到馬生角,最后還是了”“空腹吃拳頭,話都說不出”等福州俗話的運用;將老人形態(tài)描繪為“頭欹欹,背彎彎,發(fā)如雪,瘦噠干。條條縐紋如刀砍,寫滿勞碌與辛酸”……都讓作品更接地氣,充盈著福州地方韻味。
兩位作家的珠聯(lián)璧合,使得整個劇目酣暢淋漓,讓觀眾在舞臺的方寸之間,體會了留守老人的孤單、現(xiàn)代愛情的糾結、當代人的壓力、子女陪伴贍養(yǎng)父母與去遠方追求理想之間的矛盾等現(xiàn)實問題;在主旋律題材的背景下,關切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提煉出動人的價值內核,如孝老愛親、忠貞不渝、堅守信義、犧牲奉獻等,通過藝術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用藝術引領審美,讓觀眾一邊享受著藝術的滋養(yǎng),一邊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
評話名家林信清(右)與“95后”年輕演員同臺演繹劇情。
傳承發(fā)揚
老中青匯聚曲藝舞臺
《滴水人家》開場,評話老將劉宜威以特有的厚重煙嗓訴說一個略微沉重的故事背景,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中生代骨干鄭怡手抱琵琶,一人多角,唱腔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到最后“95后”姑娘陳璐嘉以俏麗灑脫的風格帶故事走向明朗結局……
從亮相舞臺伊始,《滴水人家》便匯聚了福州評話伬藝的老中青三代,讓觀眾能第一時間領略到從事曲藝40余年的資深老派的沉穩(wěn)韻味,從事曲藝10多年的中堅力量的風華正茂,以及剛踏入曲藝殿堂的新生代的青春質樸。
據(jù)介紹,《滴水人家》在創(chuàng)排初始就確定了要集合老中青三代并以年輕演員為主的演員架構,除了評話老將劉宜威和林信清外,剩余的都在45周歲以下。
林楠說:“曲藝的傳承和人才梯隊的建設,始終是傳習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很高興看到,傳習所有了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平均年齡在32周歲,一直秉承著‘老帶新’的傳承模式。”
傳習所三級演員劉宜威退而不休,他告訴記者,他正帶著8名徒弟,其中有不少還是高校在讀學生。評話老將林信清的一名徒弟也在不久前加入了傳習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找我們學習評話。后繼有人了!”劉宜威說。
近年來,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立足福州本土文化,創(chuàng)作了越來越多如《風雨蒼霞人》《滴水人家》這樣的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高水平曲藝佳作。
讓我們共同期待,福州曲藝《滴水人家》在全國舞臺上大放異彩!
- AI里的福州:立秋——夏盡秋來 金風漸至(2024-09-02 17:48:34)
- ?兩岸學子榕城開啟“文化之旅”(2024-09-02 17:46:46)
- 市政協(xié)探索開展委員自主調研 推動福州三大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qū)聯(lián)動發(fā)展(2024-09-02 17:45:56)
- 《閩風雅韻》劇場演藝在三坊七巷上演(2024-09-02 17:43:28)
- 閩臺少年兒童聚福州“同上一堂藝術課”(2024-09-02 17: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