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簪”文創作品熱賣、戲腔說唱流行……傳統文化越“活”越年輕
2025-02-18 14:00:36 來源:福州新聞網
短視頻平臺頻現“舞龍”“打鐵花”、“三條簪”文創作品熱賣、戲腔說唱流行……新春假期,傳統文化正以更多樣的形式頻頻出圈。
新時代,如何建立傳統文化與公眾之間的連接,讓其煥發新生機?年輕群體積極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拓寬視野,共同探索傳統文化更為鮮活的“打開方式”。
游客在體驗“三條簪”蓋章。(受訪者供圖)
載體創新 傳播文化之美
流沙工藝的冰箱貼、實用美觀的杯墊、創意滿滿的蓋章本……在位于三坊七巷的麒麟書局,一套造型精美、形式多樣的“三條簪”文創周邊成為不少游客選購的“新年貨”。
這是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動畫系主任陳力彥攜手福客小宇宙與麒麟書局,共同推出的“三條簪”專題文創產品。記者看到,產品插畫上,頭戴“三條簪”的女子形象各異、笑容可掬,融入了當下流行的流沙工藝、套色印章等元素,顏值高、互動性強。
“我們希望以插圖、文創等形式呈現福州非遺,由此開辟更多新的線下傳播渠道,吸引更多人來感受、了解福州豐富的歷史底蘊。”陳力彥說。
無獨有偶,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也為傳播非遺提供了新渠道,不少傳統文化也學會了“觸屏上網”,吸引到更多年輕粉絲。
不少閩劇明星演員開設抖音和微信視頻賬號,自帶流量,以現代語言和方式詮釋閩劇,獲得大量觀眾的關注和喜愛;《陳旸傳說》以視頻的形式生動呈現閩清音樂理論家陳旸的生平,讓閩清的禮樂文化在人們心中深深扎根……在新媒體平臺上,非遺與現代科技以巧妙的方式結合、交融,煥發出全新生機。
青年群體 加入傳承隊伍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昆曲《牡丹亭》會讓你想到什么?近日,由福州“00后”大學生張旭辰創作的歌曲《牡丹亭(說唱版)》榮獲第七屆全省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校園歌曲優秀推廣作品。該歌曲同時上架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平臺,收藏超過1萬人次,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喜愛。
“我希望用自己的聲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張旭辰創作《牡丹亭(說唱版)》的初衷。昆曲與說唱,一個婉轉悠揚,一個是動感熱烈,被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當下,越來越多像張旭辰這樣的青年以他們獨特的視角、創新的思維和飽滿的熱情,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聯系,為非遺傳承創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軟木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清韻致力于推動軟木畫融入年輕人的生活,雕刻出“立體的畫”,如臺燈系列《林浦江邊小景》、燈光筆掛《閩韻水鄉》、花瓶系列《雙鶴舞》等均受到好評;
福州“三條簪”爆火,漆藝從業者方曉輝創新性地將傳統大漆工藝和“三條簪”相結合,讓非遺“強強聯手”,在傳承創新中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福州高樓米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國銳,則借助3D建模及3D打印技術,打造植物造型系列高樓米線作品,引得年輕消費者爭相購買……
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認為,青年人的文化認同和主動作為是文化活態傳承的關鍵,他們通過創新守護非遺,用實踐詮釋了“在傳承中創新,于創新中守護”的理念。
立體呈現 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不僅是精巧的技藝,也是一種精神內核的象征,一種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將符合現代人審美和喜好的新形式與傳統文化結合,對文化傳承大有裨益。”鼓樓區城投集團董事長張輝說,他們打造福文化體驗空間,如福州三寶展館、非遺研學體驗等,讓孩子從小接受熏陶。
林山認為,“三條簪”的出圈路徑是可借鑒的,福州還有許多文化資源可以深挖,包括閩菜文化、福文化等。可以把非遺融入日常生活,與“詩和遠方”結合起來,以文商旅融合的手段讓非遺持續綻放新光彩。
“我們不要坐等群眾去發現文化,而是要讓文化主動走向群眾。”陳力彥認為,非遺傳承需要貼近群眾,擁抱時代潮流,同時注重持續的創新與融合,從而引發群眾興趣,鼓勵群眾深入了解、愛上福州非遺。
陳力彥建議,可以通過數字化與圖像化的手段,將非遺立體化呈現;同時,以更年輕、更潮流的方式創新展現非遺,激發公眾興趣,潛移默化地將其融入群眾生活;積極推動文化“出海”,將福州文化與國際潮流形式相結合,實現國際化推廣。此外,還需深度挖掘福州文化的歷史內涵,講好文化故事,以避免趨同化和標簽化,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 2025福州十邑春晚除夕面向全球播出(2025-01-14 16:46:42)
- 西湖畔上演《宋韻千年·詩詞福建》(2025-01-14 16:46:16)
- 福州 “吖哦咧”!(2025-01-14 16:44:23)
- 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升級開館(2025-01-14 16:33:33)
- 山海協作聯動發展 “福漁優品”年貨大會啟幕(2025-01-14 1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