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與實踐|農文旅融合推進福州鄉村振興
2025-04-11 17:35:01 來源:福州新聞網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地方文化為內核、以旅游體驗為媒介,通過生產要素重組、產業功能拓展和空間形態創新,實現三大領域價值鏈重構的協同發展模式。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福州市通過打造多種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并在實踐中涌現出多元的各具特色的融合模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游客在永泰坵演村露營地內游玩。記者 林雙偉 攝
農文旅融合是鄉村振興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農文旅游融合發展通過經濟、文化、生態的多維聯動,推動鄉村發展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是鄉村振興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農文旅融合不僅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實踐路徑,更是深刻的發展觀念革新。它通過重構鄉村的價值認知和發展邏輯,推動從傳統單一農業思維向多元復合發展思維的轉變。在融合視角下,農業被視為生態、文化、景觀的綜合載體,民俗、傳統工藝等文化成為可體驗、可消費的多元資本,不斷創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和業態也吸引城市消費、人才回流,形成城鄉要素的互動共生,推動農村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文旅融合還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交叉融合(如研學旅行、田園康養等),形成“農業+”復合型經濟模式,推動鄉村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態、文化、服務等綜合功能轉變。
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農文旅融合通過經濟價值激活文化生命力,為文化傳承提供了“自我造血”機制。首先,外部環境特別是游客對鄉村文化的追求與體驗讓地方政府和村民重新審視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激發文化自豪感,增強保護與傳承意識。其次,文旅場景如農耕體驗、非遺工坊等,將傳統技藝、節慶習俗等傳統文化遺產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的體驗場景,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VR、短視頻等技術在農文旅融合中的運用,也增強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吸引力。
推進鄉村生態的保護與優化。農文旅融合發展促使生態等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逐步顯性化,地方政府、鄉村經營主體、村民增強了生態保護的動力,減少了鄉村發展進程造成的生態破壞。同時,游客對美麗鄉村的田園體驗和對綠色食品的追求,驅使鄉村主動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
福州市農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經驗
強化頂層設計和政策扶持。2016年,福州市政府出臺《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實施方案》,提出“旅游+文化”“旅游+農業”等融合模式,明確將鄉村旅游納入全域旅游框架,強調以“景城一體”理念推動村鎮建設和產業布局。隨后,福州市先后出臺《加快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福州市旅游民宿扶持獎勵辦法》《關于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福州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福州市文創旅游產業鏈行動方案》等,聚焦全域提升、文旅精品、產業集群、文旅消費、營銷平臺、服務品質等領域,明確文旅產業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2024年,福州市出臺《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扶持措施》,將“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作為其中一個重點目標,通過專項資金補助和品牌獎勵機制,支持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紅色旅游點等建設。可見,福州文旅發展政策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和針對性,從頂層設計規劃、產業融合布局、業態提質創新、基礎配套保障等方面,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系統性政策支持,推動鄉村產業從單一模式向多元融合轉型升級。
深挖特色資源,培育多元業態。山海兼備的獨特自然景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福州豐富的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依托這些獨特資源,福州堅持實施鄉村“百鎮千村”建設工程和“一村一品”等差異化品牌發展戰略,通過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村—星級特色村—精品示范村”品牌矩陣及清新山水型、文化體驗型、特色產業型、濱海休閑型和閩臺合作型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動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并在實踐中涌現出多元的各具特色的融合模式,包括晉安區壽山鄉的“生態田園+國石文化+旅游”、閩清宏琳厝的“古村落保護+旅游”、連江奇達村的“漁耕文化+旅游”、永泰坵演村的“農耕+康養”、長樂猴嶼鄉的“僑力+文旅”等,加上依托福州各地豐富多彩的農事活動和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形成的“特色農業+節慶活動”,如閩清的橄欖節、福清的枇杷節等,共同構建了農文旅融合的豐富業態。
堅持數字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福州堅持以創新推進鄉村振興,通過數字技術與農文旅的深度融合,為鄉村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一是大力推進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發展。通過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農業全產業鏈的運用,促進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福州市已建成2個全國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43個省級數字農業項目、109個市級數字農業項目,形成以點帶面的積極效應。二是積極貫徹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數字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通過政策扶持、深化數字技術在文旅項目上的應用等,推動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如,在政策上明確規定對智慧景區、數字文旅項目、研學基地等提供資金獎勵;通過技術賦能與場景創新,打造“智游晉安”“云游長樂”“數字文旅劇游南臺”等平臺,不斷完善個性化服務,提升游客文旅體驗。
福州市深化農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強科學規劃和政策扶持。
以全域協同的理念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科學規劃。建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協調機制,由市政府牽頭,農業、文旅等相關部門參與,同時加強與莆田、南平、寧德、平潭等省內其他地區的聯動,形成資源互補。
在空間布局規劃方面,按“一縣一主題”思路,構建濱海文旅區、近郊休閑區、山區生態區等農文旅融合發展功能區塊。如,連江、長樂重點打造濱海文旅區塊,發展趕海體驗、海島度假等業態;永泰、閩清突出休閑康養和古村活化,避免區縣間的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
在鄉村文旅線路和產品開發規劃上,貫徹“整村開發”的理念,依據自然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打造特色農業型、山地生態型、濱海度假型、民俗風情型等旅游特色品牌村,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
在政策扶持方面,設立農文旅融合發展基金,重點用于支持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改造與升級、優秀傳統文化IP的孵化及推廣、文旅數字綜合平臺的開發等。
二是進一步推動全產業鏈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依托國家級、省級、市級數字農業項目,堅持以現代農業科技驅動產業升級。通過構建“特色農業+精深加工+農旅融合”全產業鏈增值模式,重點培育特色化、精品化的現代農業體系,實現農產品的品質提升與品牌溢價。同步開發沉浸式農事研學、智慧農業觀光等體驗場景,延伸農業多功能性價值,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聚焦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特色項目,通過推進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增值、特色民俗IP的打造、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強鏈和補鏈,增強核心競爭力,形成以點帶面的增長效應。
培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示范項目,總結成功經驗進行宣傳和推廣,為其他鄉村提供借鑒。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發展理念,深入推進鄉村特色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與旅游業的融合,通過支持基層建設村史館、民俗文化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體驗感。加快鄉村游精品線路的改造升級,并根據市場反饋與需求,不斷培育新的鄉村游精品線路。
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機制。
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建立政府、企業、村集體、村民四方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保底分紅+股權收益”分配模式,鼓勵村集體、農民等以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并合理規定分配比例。如,永泰嵩口鎮建立的“政府主導+企業運營+村民參與”模式,2023年村民人均旅游收入達1.8萬元;永泰春光村大力發展民宿,通過建立“村集體+企業+農戶”合作模式,鼓勵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參與分紅。通過利益驅動,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形成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在人才引育機制方面,通過建立包括薪酬激勵、晉升激勵、創業激勵在內的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優秀的專家學者、黨政干部、投資者投身鄉村農文旅事業。實施“鄉村農文旅融合人才”培育計劃,與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合作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與高校合作建立培訓實習基地,定期對鄉村農文旅從業者進行培訓。
在創新驅動機制上,堅持把數字創新作為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的主要動力,通過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新型農文旅經營主體等,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網絡,引導他們在農文旅融合領域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應用上開展合作,并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應用生態鏈。通過資金獎勵、用地優惠、稅收減免等,推進智慧農業的深入運用、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旅游服務的智能化。整合農業、文旅、交通數據,上線“福州鄉村游”APP,提供個性化路線推薦、AR導覽、農產品溯源等功能。運用大數據分析游客偏好,動態調整業態布局。
- 探索與實踐|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福州故事(2025-04-11 17:34:09)
- 跨境生態聯盟圓桌會暨文化旅游產業帶招商對接會舉行(2025-04-11 17:33:32)
- 全球跨境電商巨頭齊聚福州 第五屆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開幕(2025-04-11 17:32:08)
- 濮存昕、徐帆等聯袂主演 原創話劇《林則徐》5月亮相(2025-04-11 17:29:19)
- 春滿勝景文旅旺|福州閩侯:古村譜新韻(2025-04-11 17: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