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走進“中國龍舟制造第一村”
2025-06-03 17:56:26 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走進“中國龍舟制造第一村”
傳承龍舟文化 解析治水密碼
墨斗在木料上彈出筆直的線條,刻刀在整木間雕琢龍形……25日,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的孩子們,在閩侯南通鎮方莊村用指尖觸摸福州千年龍舟文化的脈絡。他們還來到閩江畔,在號子聲中劃槳,感受槳手們的“同頻共振”。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從“碧水競渡場”中看到了福州內河的生態嬗變。
小營員們在教練指導下穿救生衣。
治水長卷:內河整治煥新顏
“劃龍舟,離不開水。”在前往閩侯縣南通鎮方莊村的路上,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領隊向小營員們介紹。閩江下游發達的方格狀水系使福州境內水網密布、內河交錯。這為福州龍舟競渡和龍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光明港、浦下河、淘江、高新區南港等,都是龍舟競渡的主要水域。
隨著多次中華龍舟大賽福州站比賽成功舉辦,加上每年固定舉辦福州傳統龍舟邀請賽,龍舟運動成為了福州群眾體育的品牌賽事。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州有效的內河治理。
小營員們認真聆聽方紹晃介紹龍舟的制造過程。
福州大規模治理內河,要從20世紀90年代說起。《習近平在福州》一書中,受訪者市政協研究室原主任戚信總說:“在習書記來之前,福州市內的河流基本上都是臭水溝,很多年都沒有徹底解決,群眾反映強烈。他來了之后,很重視這件事情,把整治內河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福州各級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這才有了如今福州內河碧波重現、龍舟競發的盛景。這也托起了福州傳承千年的龍舟文化。”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領隊說。
小營員們認真學習劃龍舟。
方莊探藝:揭秘龍舟制作
方莊村,是被譽為“中國龍舟制造第一村”的古村落。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的小營員們走進村子里的龍舟廠。在這里,市級非遺“方莊龍舟制造技藝(閩侯縣)”傳承人方紹晃為孩子們揭開龍舟制造的神秘面紗。
只見方紹晃手持墨斗,輕彈指尖,一條筆直的墨線便躍然木上。“選材是龍舟制造的根基,我們只選用閩北深山樹齡達40年以上的杉木。經年風干至濕度達標,方能保證船身不變形。”方紹晃說道。
小營員在木頭上推刨子。
在孩子們的驚嘆聲中,刻刀在整木上“翻飛”,龍骨、底板、船桅漸次成型。當聽到“單人單工需30天,多人協作也要一周”“競賽型龍舟講究流線設計;海上龍舟則要加寬船身、抬高龍首,才能乘風破浪;龍舟的龍骨較細,減輕重量就能劃得更快;龍舟船身的寬度變窄,還可以減少阻力”等介紹時,小營員們紛紛感嘆,原來一艘艘看似普通的龍舟,竟暗藏如此之多的工序密碼。
“一二!一二……”隨著龍舟廠的探秘任務結束,孩子們在福建省曙光救援中心槳板大隊隊長林斯捷的帶領下,來到位于閩江畔的訓練基地,開始了劃龍舟初體驗。
“劃龍舟不是比誰力氣大。舵手把控方向,鼓手掌握節奏,劃手們的呼吸要‘同頻共振’。下腰、蹬腿、轉肩、倒槳,這4個動作要一氣呵成……”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不到1個小時,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劃龍舟的技巧。
一聲聲有力的號子混著江濤聲回蕩。從龍舟廠到閩江畔,小營員們感受到了文化傳承。龍舟破浪前行時,福州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王冠儀感悟道:“原來我們劃的并不只是船槳,還有幾代治水人遞來的生態接力棒。”
小營員們學習包粽子。
五感為尺:筆尖傳承龍舟文化
25日下午,福州晚報寫作訓練營特別邀請了閩侯縣青口宏嶼小學語文教師楊春玲,為小營員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寫作指導課。楊春玲擁有十多年一線小學語文教學經驗。
課堂上,楊春玲以“讓文字長出五感”為引,帶領孩子們用筆尖“復刻”龍舟文化的肌理。制作龍舟環節,從視覺上可以寫“老師傅拉墨斗時,微微顫抖的指節繃著匠心,瞇起的眼縫漏出比墨線更細的光”;從聽覺上可以寫“鋸子切割木材的沙沙聲,鐵錘敲釘的脆響,以及墨斗彈線時發出‘嘣’的一聲”。劃龍舟環節,可以寫:龍舟如離弦之箭在水面飛馳時濺起白色水花,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吶喊聲,以及槳手們整齊劃一的動作、臉上堅毅的表情。
楊春玲為小營員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寫作指導課。
此外,楊春玲將寫作引向文化縱深。她向小營員們展示30多年來福州內河治理的影像資料。其中,昔日河面漂浮的垃圾與如今龍舟競渡的碧波形成鮮明對比。她希望小營員們用“五感”打撈起的不僅是木紋與浪花的細節,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守護生態的意識覺醒。
最后,楊春玲對小營員們的作文逐一點評,在評選出“最佳寫手”“寫作小能手”“觀察小能手”后,為他們頒發了證書。
- 福州再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25-05-27 16:22:19)
- 喜訊!寶寶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全國成長性文化企業30強(2025-05-27 16:17:50)
- 援疆電影《阿克達拉》6月21日上映(2025-05-23 17:40:32)
- 福州將舉辦紀念林則徐誕辰240周年系列活動(2025-05-23 17:39:47)
- 雙向奔赴,共筑第一家園——從海交會看兩岸社會融合發展(2025-05-23 17: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