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福州伬藝
2025-07-02 15:52:57 來源:福州新聞網
什么是福州伬藝
福州伬藝,又叫伬唱,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區的福州、長樂、閩侯等市縣。
明朝中晚期,在一些福州官紳仕宦之家,盛行自置歌伎、組辦“家班”之風。清代《福建通志》就記述了福州西郊洪塘鄉人,明萬歷官員曹學佺置辦“家班”情況:學佺歸,構石倉園,有池塘林木之勝,一時仕宦及墨客詩人游閩者,無不傾倒。
曹學佺所辦的“家班”因多為文人儒士“坐唱”,故稱“儒林家班”。后來又有專唱“洋歌”曲調的“洋歌伬”和專唱“江湖”曲調的“江湖伬”,以及十番夾唱的“十番伬”等伬唱藝術崛起。先后出現了“洞中春”“景國風”“小蓬萊”“同樂軒”等伬唱社。
在歷史發展中,只要是聽眾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福州伬唱藝人們都廣采博收,逐漸形成了福州伬唱有雅有俗的特點。演出人數一般為兩人,但可多可少,少至一人,多至七八人,靈活多變、適應性強。
福州伬藝唱腔與閩劇基本相同,主要由“小調”“洋歌”“江湖”“逗腔”“羅羅”等五類曲調組成,現有曲牌近 70首。音樂結構有曲牌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三種。
福州伬藝伴奏樂器通常為二胡或三弦,另有人以三弦、月琴、雙清等伴奏。特別是雙清,它是福建閩派音樂的重要彈撥樂器。雙清由古代的阮演變而來,保留有舊式阮的特點,其形制與京劇月琴相似,但是琴桿更長,用二到四根弦,以二弦最為普及。
相關鏈接
- 鼓樓:追尋船政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2025-07-02 15:51:03)
- “10點鐘課堂”進社區 幫助老年人守好“錢袋子”(2025-07-02 15:48:57)
- 兩場免費展覽亮相三坊七巷(2025-07-02 15:48:16)
- 文史專家陳悅做客鰲峰書院 觸摸歷史溫度 感受船政文化(2025-07-02 15:45:35)
- 以活態傳承喚醒文化記憶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演繹紅色經典(2025-07-02 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