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紅色文化為革命老區添彩
2018-06-20 15:14:37 來源:福州日報
黨員在羅漢里英雄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福州日報記者 林晗 通訊員 黃金彪
這里是經濟重鎮,也是革命老區。
這里高樓林立,也保存著紅色遺址。
這里就是福清。作為福州市3個老區重點縣(市)之一,福清共有103個革命老區村。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當年的紅色遺跡并未被時光塵封。在積極“復活”紅色歷史的過程中,福清從保留、修復革命遺址原貌等多方面入手,發掘、留存紅色記憶。
羅漢里的紅色印記
孟夏時節,一都鎮普禮村迎來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這里風景秀麗,群山連綿,山水間也鐫刻下福清人民輝煌的革命足跡。
由于地處深山之中,一都鎮普禮村羅漢里自然村成為閩中特委第一游擊支隊的根據地。1935年,福清中心縣委在這里開辟了羅漢里游擊根據地。同年,中共福清中心縣委和中共莆田中心縣委聯合起來,成立中共閩中特委,組建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依靠群眾,積極開展游擊戰爭。
中共閩中特委的成立,標志著閩中游擊戰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使福廈公路干線兩側北起烏龍江、南至惠安的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方革命運動的戰略支點之一。
“你可不要小瞧那個雙福寺,那曾經是游擊隊的司令部呢。”普禮村的老人告訴記者,當年紅軍在雙福寺里做了三件事:一是斬雞頭,也就是組織群眾與土匪、民團斗爭;二是開會議,重要的會議都在寺內召開,眾多革命決策部署都在此誕生;三是辦學校,讓本地孩子、婦女來紅軍學校學習文化。
“當時羅漢里位置偏僻,土匪眾多,紅軍到來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伐、清除土匪,將土匪趕出羅漢里。”老人說,抗日戰爭期間,閩中游擊隊接受改編,在福州培訓后開赴皖南前線,編入新四軍部特務營第二連,而雙福寺還完整保留著當年的司令部和紅軍學校。
[Page]位于一都鎮普禮村的紅軍亭。
“革命老媽媽”的傳奇故事
戰火紛飛的年代,在一都革命老區的紅色土地上,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至今,羅漢里還流傳著“革命老媽媽”連大妹和她的女兒“紅色乞婆”郭華妹、兒子郭永星的故事。
1935年,中共福清中心縣委到羅漢里活動,連大妹便帶9個子女投身革命,擔任閩中特委交通員。
1936年國民黨瘋狂圍剿羅漢里游擊根據地,連大妹自家房子被敵人燒了,兒子郭興來在反“清剿”中不幸犧牲。但她化悲痛為力量,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繼續為隱蔽在深山密林中的游擊隊送糧送情報。
1942年,游擊隊決定在后溪擴大武裝力量,需要人到福州找地下黨取回四把手槍。連大妹主動承擔重任,化裝成“瘋乞婆”,披頭散發,衣衫襤褸,一手拄打狗棍,一手拿破瓷碗,孤身一人前往福州。
在連大妹的影響下,女兒郭華妹同樣成為地下交通員。每當游擊隊開會或集訓時,她就主動到大洋頂坑、石靴這些地方放哨,密切監視山下通往燈爐寨的山路,確保游擊隊的安全。
郭華妹曾被保安團抓過,受盡折磨,她趁機偷跑出來。出獄后,郭華妹繼續地下交通員工作。游擊隊員知道這件事后,都尊稱她為“紅色乞婆”。
此外,連大妹的兒子郭永星也參加革命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Page]漈頭村陳氏故居。
“革命搖籃”的新使命
離開一都鎮往東走,陽下街道漈頭村是中共福清縣委的誕生地,福平沿海抗日游擊隊第八中隊在這里組建,這一片紅土地上出了十個烈士,被譽為“福清革命的搖籃”。八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這里成了傳播愛國主義思想的新陣地。
1934年1月,中共福清特支的領導人和部分骨干黨員集中在漈頭村陳氏支祠開會,組建了中共福清縣委。抗戰期間,漈頭村許多青年跟隨游擊隊北上加入新四軍。1941年4月,福平沿海抗日游擊隊第八中隊在漈頭村組建,并以此為基地四處襲擊小股日軍。漈頭村8名青年自愿加入游擊隊,漈頭村成為當時福清人民武裝抗日的重要基地。
解放戰爭期間,漈頭村的村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開展除暴反霸斗爭,并且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福州、福清、平潭。
目前,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陳炳奎烈士陵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每年吸引逾萬人前來參觀。“我們規劃重建陳炳奎故居,讓更多人了解福清人民的革命斗爭史。”漈頭村負責人說,漈頭村將陸續修繕多處革命遺址,把漈頭村打造成傳播愛國主義思想的新陣地。
- 船政文化專題展8日在省博物院開幕 展覽為期1個月(2018-06-08 17:49:08)
- 兩岸合創《阿搭嫂》融合高甲、客家、歌仔三戲種(2018-06-08 17:41:07)
- 南后街舉辦莆田木雕展(2018-06-08 17:38:02)
- 福建支持福州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2018-06-08 17:36:19)
- 首屆閩臺電影周開幕(2018-06-08 17: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