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船政文化 打造船政文化產業鏈--馬尾船政文化城建設及產業開發案例
2016-09-30 10:49:30
船政文化作為福州的特色文化,是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意見中重點保護的福建省七大特色文化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可多得的資源。馬尾區目前正大力開發船政文化,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企業搬遷、開發資金不足以及技術管理人員經驗不足等等許多困難。在省、市級領導關心和指導下,馬尾區一方面開展文化研討,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宣傳推介工作;另一方面加強規劃設計、分塊推進各項工作建設,合理開發保護利用資源。在建設實施過程中,注入“文化產業”概念,同時加快推動船政文化建設與自貿區發展、以及福州新區的開放開發相結合,努力使其成為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新亮點,打造海西特色文化龍頭產業基地。現將主要做法匯總如下:
一、充分認識建設意義,定位好船政發展目標
根據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的三點批示精神:馬尾造船廠是福建有全國性意義的文化品牌,要保持原有的工廠形態與風貌;利用廠區老廠房、老建筑搞文化創意產業;保持馬尾造船業的“活態文化”。以及石建平副部長提出的船政文化產業創意園建設應與“馬尾新城”總體布局相結合,以項目帶動船政文化城文化產業發展。馬尾造船廠是近代造船企業中唯一仍在原址繼續造船生產的企業,迄今仍作為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完整展現了從福建船政到馬尾造船廠的發展歷程,凸顯了遺產地活態的特性,是我國珍貴的活態工業遺產,也是研究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發展的珍貴實例。
因此,“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不能定位于工業建筑旅游點,不能定位于在工業建筑匯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北京798模式,不能定位于文化休閑公園,更不能定位于涉海的產業開發,而應該是近代科學和愛國精神的彰顯地、民族工業的發源地、近現代海軍的發祥地、文化遺產活化石的展示地。依托特有的船政文化資源,在保護船政文化歷史遺存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旅游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其定位為:
中國船政文化傳承發展國家基地。融合船政文化、海戰遺址與生態環境,突出歷史性與文化性元素,展示中國洋務運動及海軍發展歷史,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及國防教育國家基地。
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基地。依托馬尾造船廠的船政遺址,按照“大船政”格局整合造船廠至羅星塔公園周邊景點資源,構建集觀光、休閑、娛樂等一體的旅游產業集群,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有福之州”文化新名片。激發船政文化活力,注入現代科技元素,融合高科技、旅游市場化新手段,成為省會福州文化新品牌。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充分發掘與研究福建船政與臺灣深厚的歷史、人文關系, 船政文化在兩岸文化交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中的作用、地位進一步明確。
宜居宜業宜游新城區。抓住福州新區建設契機,凸顯馬尾“山水相依、綠色宜居”的江濱特色,全面提升城區建筑品味、功能配套、公共服務水平,把開發區建成省會城市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和諧文明之區。
二、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好各職能部門作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區船政文化城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擔任,成員單位由區內相關職能部門組成,成立征地組、建設組、項目組、宣傳組、督導組等,將船政文化城建設項目相關工作分解立項,責任到人,落實工作。
二是加快公司化運作,落實運營主體。由區政府授權區國資運營管理中心出資成立“福建船政文化保護開發有限公司”,主要負責船政文化的保護修復與開發利用工作,將船政文化推向市場。
三是開展研討活動,挖掘船政內涵。組織船政學者、專家以及愛好者,成立區船政文化研究會,探索船政文化,編輯出版船政文化刊物,建設中國船政文化網站,開辦船政文化展覽,開展海峽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
三、加強對外交流工作,開展好系列宣傳活動
隨著船政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船政文化在加強閩臺與國際文化交流與融合中,越來越發揮其積極的橋梁作用。2012年2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授予馬尾船政文化園“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稱號。2010年12月,船政文化展首次跨越海峽,與臺灣長榮海事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展覽;2013年6月,“深層脈動——船政對臺灣近現代化影響”專題展在馬尾造船廠輪機車間開展,展示船政對臺灣近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2014年6月初,應法中跨文化中心邀請,船政文化首次遠赴海外在法國舉辦《Fou—Tchéou故事》(《福州故事》)專題展覽。2014年,6月16日,在臺灣的高雄、臺北聯合舉辦紀念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進一步加深了臺灣民眾對船政文化的了解。2014年是沈葆楨保臺建臺140周年、馬江海戰130周年、甲午海戰120周年,也是船政文化的大建設、大宣傳年,舉辦了一系列船政文化活動,其中8月23日,海峽兩岸各界公祭甲申馬江海戰英烈、甲午海戰英烈活動在馬尾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18位將軍等各界人士參加活動,共同緬懷英烈,銘記歷史,增強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共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加強船政規劃設計,處理好開發與保護關系
(一)確定開發整體區域。文化城位于馬尾核心位置,北靠鼓山,南接閩江,其東北側是馬尾中心城區,區域位置優越。該項目占地規模約1平方公里,總投資額約為60億元,船政文化城按功能、位置、展示內容等劃分為馬江古渡分區、嬰脰山分區、造船廠分區、馬限山分區、船政文化廣場分區、羅星塔分區六大區域。
(二)做好總體規劃設計。邀請清華大學建設設計研究院編制《“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總體概念規劃》、《福建船政文化遺址片區保護與發展的詳細規劃》,上海中船第九設計院編制《馬尾造船廠舊址保護利用修建性詳細規劃》,并委托福州市規劃設計院對上述規劃進行整合,科學處理船政文化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一是文化城總體概念規劃。具體規劃范圍為東南至一號船塢,西北至官街,總用地面積達95.7公頃。整體空間規劃結構是兩軸、兩帶、十節點。兩軸是以江濱景觀休閑軸和火車游覽觀光軸;兩帶是城市活力功能帶和山水人文生態帶;十節點是船政文化主題公園、船政創意產業商業片區、舊港體驗式休閑文化商業片區、船政主題產品商業體驗片區、馬限山歷史遺址展示片區、游艇體驗與高端度假區、意園--天后宮游覽區、羅星塔城市休閑以及生活配套服務區,產業項目主要以高端服務主導、提升高新技術、突出旅游產業。二是造船廠舊址保護修建性規劃。根據地域和文化特色,利用船政文化主軸、水渠、岸線,將區域分為八大功能區,即:入口禮儀區、船政文化旅游區、船政文化展示區、船舶創意產業區、休閑娛樂區、船舶科研教育及會展區、山體公園區以及活體保護區。
(三)處理好文物保護和開發關系。區域內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近年來,馬尾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船政建筑的維護、修繕和建設工作,通過活體保護再現歷史脈絡的延續,陸續修繕了昭忠祠、一號船塢、輪機車間、繪事院、鐘樓、官廳池、馬江海戰烈士墓、中坡炮臺及洋員教習宿舍等各級文物單位,保證了船政的傳承。
經過多年的開發與建設,配套設施相應完善,景點周邊旅游產業逐步健全,啟動了“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一期建設工作,復建了船政衙門、前后學堂,完成船政時空隧道展示工程,對外開放船政街區,已基本形成連點成線、連線成片、放射周邊的格局,并取得階段性成果。船政文化遺址群獲得“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稱號;船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羅星塔公園榮獲“第二批國家重點公園”稱號;船政文化景區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稱號、船政文化園榮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等。
五、利用船政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鏈
(一)開發船政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鏈。對于船政文化資源的旅游生態產業開發,一是應用科技手段,建立集教育與娛樂為一體的游客互動場所。應用科技技術、3D技術設卡,融合船政文化知識,設置關卡互動,如艦船零部件的安裝、虛擬航行、海上救生等;二是利用全息幻影成像技術,演藝名人故事。在前學堂開辟全息幻影成像劇場,在歷史場景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中充分展示船政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三是利用優美環境,完善休閑旅游。利用馬江渡、官街,開發夜馬尾,建設為酒吧、餐飲等休閑區;利用船政文化街區,建成旅游紀念品購物區,促進船政文化與旅游、商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聚集人氣,將船政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此外,為進一步推進船政文化市場化,格致園門票報批工作也在加快進行中。
(二)利用場所資源,打造海峽兩岸文創產業鏈。2015年以來,福建船政文化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加大對船政格致園等新建景區景點的運營規劃,積極招商引資。2月10日,“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園”在船政格致園掛牌成立;3月24日,馬尾經濟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與臺灣海軍軍官學校校友文教基金會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船政文化交流、旅游等相關領域積極開展合作,打造船政文化特色海峽兩岸文創產業鏈,為兩岸創業人員打造創業平臺,提供便捷。2016年1月,“海峽兩岸(船政)文化創意產業園”之“左營·佐贏”創意園區掛牌船政街區,引進臺灣創意產品。同時,還陸續對接相關兩岸文創企業,考察船政文化產業項目。
(三)結合本區資源,打造“互聯網+”文化產業鏈。一是加快“雙創”產業園區的落地發展。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載體,加強校企結合,建立產學合作,選擇發展性、前景性好的文化創意企業,放寬市場準入,為其創業搭臺,降低創業者的投資成本,讓其入駐文化城中,積極推進眾創空間,鼓勵小微企業發展,加大文化資源的轉化力度。二是開發船政體載的產品。船政文化城周邊有200多家文化產業企業,它們資源豐富,有開發動漫的天晴、紫金動漫等企業;有開發模具的3D打印企業;還有開發區互聯網游戲產業園和馬尾跨境電子商務園。將它們資源與船政文化進一步整合,加快開發船政文化為體載的產品。
六、挖掘船政文化內涵,樹立好船政文化品牌
(一)開展船政精神踐行活動。福建船政開風氣之先,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愛國創業精神;海納百川的科教興國精神;與時俱進的開拓創新精神。一是組織開展踐行船政精神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主題講座、典型宣講、學習討論、參觀考察、實踐教育等形式全面宣傳船政精神。二是全面實施船政文化進校園計劃。通過師生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宣傳方式和宣傳內容,進一步加大船政文化進校園的力度。三是大力構建船政文化立體宣傳網絡。從全面提升船政文化普及率及影響力的角度出發,有效整合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櫥窗廣告等宣傳陣地,加大本地媒體與國家、省、市及境外媒體的聯合合作,綜合運用各種宣傳手段,構建一個立體的復合宣傳網絡,大張旗鼓地開展船政文化宣傳工作。四是加強船政文化網的建設,加快更新和互動,提高點擊率,提高知名度。
(二)推行船政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發揮船政文化厚重的底蘊和資源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行船政文化精品創作工程。組織省內外及海峽兩岸有影響的文藝創作人員開展船政文化采風活動,創作船政文化主題歌曲,創作船政文化體裁的小說、劇本,舉辦船政文化書畫攝影展覽,拍攝船政文化專題影視作品,組建船政歌舞團,適當的時候排演一場船政文化專題音畫歌舞劇,配合船政旅游長期演出,激勵創作優秀的船政文化文藝作品,組織船政文化藝術作品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對獲獎作品做相應的獎勵,推動文化精品的創作生產。
(三)加大船政文化旅游對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國內旅游宣傳網進行促銷,加強區域合作,與知名旅游部門和著名景點聯合促銷、協調互動。選擇權威的媒體或組織巡回展形式形成強大宣傳攻勢。一是適時拍攝專題片和制作報刊專版。二是在國內中心城市舉辦船政文化巡回展,借勢擴大影響。三是開拓市場,實現由短期宣傳營銷向建立長期穩定的營銷網絡轉變,力爭在市場培育和開發上實現大的突破。
相關鏈接
- 多建睿智之言 多獻務實之策(2017-07-30 09:36:08)
- 多建睿智之言 多獻務實之策(2017-07-30 09:36:08)
- 新平臺 新構架 新機制(2017-07-30 09:35:41)
- 新平臺 新構架 新機制(2017-07-30 09:35:41)
- 加強文物保護工作 彰顯閩都文化內涵(2017-07-30 09: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