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厝里的抗戰往事
2021-06-25 10:34:36
宏琳厝里的《抗日救亡》周刊舊址。記者 林奕婷 攝
“相見恨晚,分別恨早,此去不知何時重逢?”“感謝你,我會再來。”
1939年8月的一個夜晚,閩清溪口宏琳厝內,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場送別。為避國民黨當局耳目,宏琳厝第六代后裔黃開修在此送地下黨員項南離開閩清。兩人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以宏琳厝為根據地在閩清掀起抗日救亡的風暴。
借助一臺收音機
辦起《抗日救亡》周刊
“1937年,就是在這間屋子里,黃開修、黃開云兄弟二人自刻蠟板,用油印機印刷稿件,辦起了影響閩清民眾的《抗日救亡》周刊……”走進宏琳厝二進的橫厝,講解員盧書棋指著一間掛有“《抗日救亡》周刊編輯處舊址”門牌的屋子介紹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得知此消息,在“八·一三”事變后從江蘇淮陰文化館回到閩清六都的黃開修,立即在家中七拼八湊,組裝了一臺土收音機,用32個1號干電池串聯在一起作為電源。第二天,《抗日救亡》創刊號便正式發行。每當夜深人靜,黃開修便與弟弟黃開云一邊詳細記錄電臺的抗戰新聞,一邊刻板印刷,利用《抗日救亡》讓群眾及時了解抗戰動態,激發家鄉父老的愛國報國之心。
1937年9月底的一天夜里,黃開修組織群眾在新壺小學操場收聽廣播,當延安電臺播出平型關大捷的消息時,全場沸騰,遠近村落接連響起鞭炮聲。黃開修在第二天的《抗日救亡》上刊出這一特大喜訊。
隨著抗日題材的稿件越來越多,《抗日救亡》從一開始的旬刊改為周刊,從起初每期只印幾十份,到后來印至百份以上,派發寄送的范圍也從一開始的閩清各中小學校,擴大到福州、廈門、武漢、長沙和延安解放日報社等地,并與各地抗日刊物交換并請求指導,影響力越來越大。
“有時因紙張和印刷材料供應不上,延誤了刊出,就會有群眾寫信或直接前來詢問。”盧書棋介紹,不少進步青年受這份刊物的鼓舞,參加了八路軍,奔赴抗日的最前線,黃開云就是其中的一員。
創建一支隊伍
把抗戰理念送至千家萬戶
《抗日救亡》周刊編輯處舊址旁,一間大門敞開的“會議室”里,三名年輕人的塑像正圍坐在木桌前激烈地討論。“在這里,項南常常和戰時民教流動工作隊(簡稱‘戰工隊’)的成員們一同討論話劇劇本和演唱劇目,研究部署巡演工作。”盧書棋介紹。
1939年初,中共閩江工委指派地下黨員項南、舒誠等到閩清組織領導抗日救亡運動。恰逢黃開修準備籌建戰工隊,項南的到來猶如及時雨,他把項南等地下黨員安排在宏琳厝內居住,一同組建了閩清縣“戰工隊”,項南任隊長,黃開修任指導員。
當年4月中旬的一個晚上,宏琳厝第二進大廳燈火通明。廳堂做舞臺,天井等處的觀眾滿滿當當。“戰工隊”先后表演了《大刀進行曲》《放下你的鞭子》《菱姑》等節目,最后由項南上臺做抗日演講。觀眾受到感染,高喊抗日口號,群情激昂,許多人當即摘下手上的金戒指、玉手鐲交給“戰工隊”,請他們轉贈給當地的抗日軍屬和貧苦農民。
不只是這一個夜晚,當年1月至8月,項南帶領“戰工隊”隊員穿著草鞋跋山涉水,夜宿學校、祠堂,打地鋪、睡門板,先后在閩清30多個鄉村宣傳演出,每一場都得到群眾的熱烈響應。
群眾對“戰工隊”的歡迎和擁護引起了國民黨閩清當局的恐慌,他們秘密下令抓捕項南。8月的一天,黨組織事先得到消息,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決定連夜派船把項南由宏琳厝送離閩清。離開后的項南仍通過書信同“戰工隊”保持聯系,鼓勵大家堅持斗爭。
項南離開后,黃開修擔任隊長。在他的帶領下,“戰工隊”依然把抗日宣傳送達閩清各處,一直持續到1940年夏天。
“宏琳厝是福州一處重要的抗戰遺址,當年項南在宏琳厝組建‘閩清縣政府戰時民教流動工作隊’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帶動掀起了閩清全縣抗日救亡熱潮,在閩清影響深遠。宏琳厝這座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見證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抗日的烽火歲月,具有重要的黨史研究學習價值。”閩清縣委黨史與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黎義暉說。
- 第五屆市老年大學藝術節開幕(2021-06-25 10:33:31)
- 武漢大學副教授與福州音樂人聯手為世遺大會創作歌曲(2021-06-25 10:24:51)
- 《福州,聽我說》第五季電視宣講大賽第六場播出(2021-06-25 10:23:35)
- 第十九屆海創會20日閉幕 總簽約金額約2885億元(2021-06-25 10:22:42)
- 世遺大會志愿者培訓啟動 185名學生將接受全方位培訓(2021-06-25 1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