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福州的“形象大使”
2021-07-08 10:15:04 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富集,歷史積淀豐厚,文物古跡眾多。若在燦若繁星的福州文化遺產中,推選一個最能代表福州的“形象大使”,非三坊七巷莫屬!三坊七巷是福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閩都文化的濃縮和精華。
三坊七巷閩劇表演。福州日報記者 葉義斌 攝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古城千年未變的城市中軸線上,以南后街為中軸,東西平行排列著10條坊巷,西邊自北向南分別為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東邊自北向南有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坊中巷道相連,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的棋盤狀格局。三坊七巷基本格局自晉代發軔,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坊巷格局在此已歷經千年而不變。
嚴復故居、小黃樓、水榭戲臺……穿行于三坊七巷,座座古厝不時映入人們的眼簾。福州古厝集團副總經理林勝說:“三坊七巷集中了眾多福州古厝,現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59座,其中各級文保單位29處,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魚骨狀’街巷格局和空間形態特征,是中國傳統坊巷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有‘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館’之稱。”
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國近代史產生重要影響的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旭、林覺民等都是從三坊七巷走出去的。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深有感觸地贊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三坊七巷是中國紅色文化與閩都文化相互滋養的一方土地,坊巷紅色資源豐富。
仲夏時節,三坊七巷內的中共福州市委舊址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其中不少是專程來此參加由市委黨史辦和福州古厝集團聯合推出的“古巷春曉 風展紅旗”黨史學習教育精品課程。
活動中,廣大黨員在此追尋革命先輩足跡,重溫入黨誓詞,聆聽紅色宣講員、黨史領域專家宣講,上主題黨課……黨員志愿者孔芬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希望通過我的志愿服務講解,把坊巷的紅色講給更多人聽,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曾多次在中共福州市委舊址為黨員上黨課的市委黨校副教授王贛閩告訴記者:“三坊七巷紅色資源豐富,除了中共福州市委舊址,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也在這里。從三坊七巷走出來的一批又一批愛國志士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蘊含強大精神力量,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保護利用,賡續閩都千年文脈
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考察調研時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到三坊七巷考察調研和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州舉辦為契機,持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近年來,福州按照“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和“鑲牙式”“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組織實施,全面保護修復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同時,在保護的前提下,三坊七巷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文化屬性及經濟價值,以文化展示、參觀游覽、公益服務、文化休閑以及眾創空間等業態為主,引進民宿客棧、茶社、咖啡館等業態,充實景區經營內容,突出閩都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打造活力街區。
閩劇、評話、剪紙……每逢節假日,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非遺表演、體驗活動總會在三坊七巷的古厝內與人們不見不散。市民林婷宣說:“傳統文化活動讓我們找到了兒時的記憶,讓我們記得住鄉愁,同時也堅定了文化自信。”
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三坊七巷各類歷史建筑逐漸被開辟為福州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如葉氏故居化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二梅書屋變身福建民俗博物館、藍建樞故居成了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等,延續了歷史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傳承了閩都文化的血脈與精神,成為閩都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標本。
-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福州!(2021-07-08 10:13:58)
- 視頻丨七一前夕,福州全城點亮!(2021-07-08 10:12:32)
- 遇見世遺 | 八面飄香福州茶(2021-07-08 10:10:36)
- 慶祝建黨百年 馬尾展出百幅書畫攝影作品(2021-06-25 10:35:26)
- 百年古厝里的抗戰往事(2021-06-25 1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