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福丸”,走向世界
2022-03-03 18:13:27 來源:福州新聞網
參觀者對魚丸模型興致滿滿。
魚丸,是福州特色小吃之一。春節期間,全國首個“福”文化魚丸館——福州魚丸博物館在連江縣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開館。
作為助力傳播“福”文化的創新之舉,位于連江的福州魚丸博物館與上海展示館、費城展示館、紐約展示館實現“四館齊開”,讓“福丸”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魚丸文化有了“家”
“福州魚丸享譽四海,而此次博物館開館,把魚丸做成了文化,讓魚丸文化有了‘家’。”博物館展陳負責人李靜斯說。
在位于魁龍坊的游璉故居內,新開館的福州魚丸博物館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我們通過精心打磨,努力打造成全國獨具特色的沉浸式體驗魚丸博物館以及全國網紅打卡點。”據介紹,展館分成尋根廳、尋味廳、尋福廳、尋緣廳、尋漁廳五個主題展廳,圍繞魚丸歷史、制作技藝、產業發展等內容布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的歷史研究基礎上,展館首次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魚丸的起源、演變、發展歷程,包括了鄭和下西洋、陳振龍引進番薯原材料等歷史。
“魚丸是海洋文明的產物。最早,在新石器時期的漁獵采集中,就開始獲取魚類和淀粉類薯果。明代鄭和下西洋,建立起完善的海洋貿易網絡;明代晚期的1593年,福州人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帶回番薯培植推廣;明清之間,以番薯淀粉為原料的福州魚丸在連江等沿海出現。”現場,志愿講解員陳樺介紹說。
而在尋味廳,博物館展陳則介紹了魚丸制作非遺技藝流程。“博物館是‘活’的,處處有驚喜!”前來參觀的“90后”陳女士說,“在尋味廳,只需手指輕輕一點,選魚、解魚、剁魚泥、打魚漿、舀魚丸、煮魚丸等魚丸制作的‘六步法’,便以沙畫、投影的方式,躍然于墻,十分有趣。”
作為活態展覽的一部分,非遺傳承人還在現場制作展示。連江黃岐魚丸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林禹嫻熟地打制魚丸,他的助手將剛出鍋的手工魚丸送給游客品嘗。“福州魚丸的古早味,就像媽媽的味道,它背后的手工技藝需要傳承下去。有了這個博物館,魚丸文化將更加源遠流長。”他說。
參觀者觀看制作魚丸人物雕塑。
一顆魚丸背后的鄉愁
魚丸文化的背后,有著濃濃的鄉愁。
“00后”講解員陳樺深有感觸:“我在外地上學的時候,每次吃到速凍包裝的福州魚丸,就會想起家鄉親切的味道。這份傳統風味,往往就是千里之外的思鄉之情。”
同樣,對于祖籍福州的3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來說,福州魚丸寄托著他們對家鄉的思念。
因此,福州魚丸博物館創新性地在全球“四館齊開”——上海展示館位于上海南京路新世界商廈,以展示魚丸文化、歷史、制作技藝等為主題;費城展示館選址美國華人華僑博物館,由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負責;紐約展示館位于美國紐約唐人街。
“福州魚丸是海外僑胞的思鄉菜。開館系列活動不僅讓當地閩籍僑胞品嘗家鄉味道,解思鄉之情,也有利于美國民眾體驗中國文化,增進對中國的了解。”開館儀式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在給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發去的賀函中這樣說道。
也正因如此,福州魚丸博物館建設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大力支持。聞名全國的“魚丸大王”林行,最早在上海、北京等地打響福州魚丸的名氣,他向該館捐獻了20多件老物件;林禹捐出了珍藏的9件老物件;魚丸機的發明人林貴寬捐出了一分鐘能制作100顆魚丸的自動魚丸機……
參觀者觀看魚丸制作步驟演示。
助力打響“福”文化名片
魚丸,又被稱為“福丸”。作為福州特色,蘊含著豐富的“福”文化。
博物館內,連江縣魚丸協會會長陳宜乾向記者解讀了“福丸”中的“福”文化:“福州魚丸之所以有‘福丸’之稱,因為被人們賦予了團圓、健康、財富、友善、狀元等五個美好寓意。其中,‘丸’與狀元的‘元’諧音,故有‘吃福丸、中狀元’的美好寓意。”
因此,展陳布置中,另一個打卡點——尋福廳,“福”文化元素滿滿。廳內設置的“魚丸五福”展區,就是展現了五個美好寓意,而寫滿各種不同“福”字的“百福墻”,則在春節期間尤其受歡迎,成為熱門合影點。
“我們博物館是全國首個‘福’文化魚丸館,展陳也是以‘福韻海味’為主題。經過提煉,展覽還融合了閩菜文化、鄭和文化、福船文化等‘福’文化元素。”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魚丸這個‘福丸’,連同福道、福茶、福山,已經成為福州‘福’文化的特色名片。”陳宜乾介紹,此次“四館齊開”,更讓魚丸文化帶著滿滿的福氣,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 福州傳統的“拗九節”(2022-03-03 18:12:38)
- 福州市水彩畫作品特展開展(2022-03-03 18:11:44)
- 《福州古厝會說話》第十集:厝里平安味(2022-03-03 18:09:31)
- 越劇《紅樓夢》27日在榕開錄(2022-03-03 18:07:53)
- 省畫院舉辦“華彩水韻”特展(2022-03-03 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