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曲家譚盾談《敦煌·慈悲頌》創作歷程
2023-04-25 16:27:20 來源:福州新聞網
“慈悲頌來到福建,是回家了”
知名作曲家譚盾談《敦煌·慈悲頌》創作歷程
當敦煌壁畫“撞上”音樂,會出現怎樣的火花?14日晚,由國際知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創作并指揮的《敦煌·慈悲頌》將在福建大劇院奏響。屆時,一幅幅壁畫將化作音符,跨越山海,傳遞敦煌之音。
作為主創,譚盾提早來到福州,全身心投入演出排練。10日下午,排練間隙,他出席了“《敦煌·慈悲頌》新聞發布會”,現場講述《敦煌·慈悲頌》(以下簡稱“《慈悲頌》”)的創作歷程。
多年前,譚盾應邀前往敦煌莫高窟。色彩斑斕的壁畫、極其壯觀的演奏場景讓譚盾深受震撼,同時讓他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慈悲與祥和。當時,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敦煌壁畫搬不走,能否變成音樂”的提議,激發了他的創作沖動。
歷時6年,譚盾多次前往敦煌采風,擷取六個故事,采取電影敘事的手法,呈現六部“歌劇”,借“音符”還原、展現壁畫深邃的美與內涵——
駝鈴陣陣,由遠而近,《慈悲頌》中,東方樂器與西方樂器齊鳴,依照敦煌壁畫中復原的奚琴等古樂器重現唐音,缽、木魚等中國傳統樂器也將穿插其中,娓娓道來菩提樹下、九色鹿等為人所熟知的敦煌故事。
《慈悲頌》的創作歷程并非一帆風順。這個過程中,最難的是敦煌壁畫與音樂的“接洽點”。“敦煌壁畫中描寫過音樂的有4000多幅,如何將這些壁畫融進一部音樂作品中?”6年間,譚盾難尋突破,始終停滯于第二篇章《九色鹿》。
直至踏入福建,他找到了《慈悲頌》的“終章”。在泉州,譚盾將一把清末民初的爛琵琶抱在懷里,捻指一彈,溫潤的音符傾瀉而出。一時間,千年唐音仿佛縈繞耳邊,在南音里、古街邊、人聲鼎沸處,譚盾有了新的創作動力。說到這,譚盾激動地表示:“在福建,我為《慈悲頌》找到了‘聲音’的根據。”
此后,譚盾思如泉涌,僅用2個月就順利完成了剩下的故事。
2018年,《慈悲頌》在德累斯頓首演,開啟了全球巡演之旅。動人的敦煌之音,接連在上海、蘭州、武漢、廣州等地奏響,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此次《慈悲頌》首次走進福建,回到了靈感“補給站”。“《慈悲頌》來到福建,是真正意義上的回家了。”譚盾感慨地說。
此次演出,不僅有香港、上海的音樂家前來助陣,譚盾還將與福州海峽交響樂團合作,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香港的歌唱家,上海、臺灣的音樂家聚在一起,奏響民族之樂,令人激動。”譚盾表示,這次能在福州分享敦煌音樂,意義非凡。在譚盾看來,福建的山、水,甚至木頭,都是他完成唐代古樂團組建的靈感來源。不論是選材、樂器制作還是古譜翻譯,都與福建淵源頗深。
接下來幾天,譚盾將繼續“窩”在福建大劇院,抓緊時間排練劇目,在福州“復活”敦煌音樂文化。
相關鏈接
譚盾曾憑電影《臥虎藏龍》 的配樂獲得奧斯卡獎。此次他的作品《敦煌·慈悲頌》,將以中文演唱敦煌莫高窟壁畫中記載 的東方哲學故事。《敦煌·慈悲 頌》分為《菩提樹下》《九色鹿》 《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六個篇章,這六個篇章全部取材于敦煌壁畫中的故事。 《敦煌·慈悲頌》由譚盾指揮,福州海峽交響樂團演奏,陳晨、鄺勵玲、澤仁央金、哈斯巴根、韓妍、楊熠、劉倪汝等音樂家攜手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參演。
- 關于做好第十二屆福建省“文化企業十強”暨第六屆福建省“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推薦申報工作的通知(2023-04-23 18:06:00)
- 關于做好第四屆福州市“文化企業十強”和“最具潛力文化企業”推薦申報工作的通知(2023-04-23 09:04:20)
- 閩江之心展示華裔印象中的福州(2023-04-10 10:58:58)
- 閩清四寶中心村黨委引領“農商文旅”聯動發展(2023-04-10 10:57:50)
- 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大學城(2023-04-10 1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