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深遠的閩都文化與可愛的萌娃相遇,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11日上午,2023年全國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研討會分會場觀摩活動在福州市兒童學園舉行。該園“生活為源、文化融入”的經驗做法獲得全國各地幼教工作者的關注和好評。福建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陳鳳玉評價道:“福州市兒童學園將傳統文化植入課堂、滲透生活,開放空間的區角設計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培養孩子對福州人身份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創設環境
讓幼兒與閩都文化常相伴
環境是流動的課堂。福州市兒童學園背靠烏石山,相隔白馬河,毗鄰三坊七巷,因地制宜,打造富含本土因素的活動環境。
觀摩活動現場,兒童學園的戶外游戲區多彩而歡樂。
該園園長張嵐介紹,左側蜿蜒而設的是“三坊七巷”一條街,孩子們可以在這里運用學園提供的傳統工藝半成品材料,練習打磨、上色、彩繪,與家長一同學習制作牛角梳、油紙傘(右圖)、脫胎漆器等傳統工藝品,并用它們來美化幼兒園生活。
不遠處還有一條長長的“福道”,孩子們攀上高高的梯子、穿過長長的蕩橋、鉆過彎彎的網洞、滑過驚險的索道、踩過有趣的玻璃棧道,體驗玩野戰游戲、捉迷藏的快樂。
孩子們每天與閩都文化作伴,用雙手去觸摸,用身心去體悟文化的魅力。
植入課程
萌發幼兒對福州文化的熱愛
長期以來,福州市兒童學園將閩都地域文化作為主題,融入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游戲活動之中,充分挖掘,系統整合,在玩樂中不斷豐富幼兒的地域文化知識,激發幼兒對福州文化的喜愛。
學園每個年段每周都開設兩節閩都特色文化課程。園本課程圍繞福州名勝快樂游、福州美食天下品、福州名人魅力大、非遺閩劇大家唱和傳統三寶大家唱等五個方面傾力打造。
前段時間,該園中二班的孩子們在家長陪同下,興致勃勃地游覽了三坊七巷。參觀結束后,余興未了的孩子們運用多種美工、廢舊材料,制作自己印象深刻的建筑和人物,組成“拍客秀”展板、坊巷故事展板等,在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實驗探究中,加深了對三坊七巷和名人故事的認識。
家園共育
在傳承與創新中快樂成長
在當天觀摩活動的各個區域,都能看到家長助教們的身影,他們或陪伴孩子制作道具,或投入到玩樂中,成為校園里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張嵐介紹說,該園將家庭視為重要的合作伙伴,開展家長助教、親子郊游、家校沙龍等家園共育活動,做到“知情、攜手、共行”。
閩劇的學習便是家園共育的生動案例。在一次班級活動分享中,一名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媽媽是閩劇院的演員,這讓班級里其他孩子好奇不已。園方隨即邀請這位家長來幼兒園進行助教,和孩子深入互動,并指導他們表演閩劇《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
福州市教育局學前教育處處長陳麗瓊介紹說,福州現有在園幼兒約26萬人,其中94%為普惠性幼兒園(包含公辦和民辦)。她說:“未來,希望以福州市兒童學園等為代表的優秀幼兒園可以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