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閩越國文化遺存尋蹤
2023-08-01 11:09:41 來源:福州新聞網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歷史。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后裔無諸受封閩越王,興建“冶”城,開始了福州最早的城池建設。閩越國是福建歷史上地方割據政權中時間最早最長,也最為強盛的諸侯國。
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中,閩越人效法中原文化,從而創造出燦爛一時的秦漢閩越古國文化。但隨歲月流逝,閩越國文化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當前在福州尋覓閩越國文化,除了到博物館之外,還有什么地方可以尋覓閩越國文化遺蹤呢?如果放眼福州城外,從諸多祭祀先王先賢的古廟就能找到答案。
《禮記·祭法》中的規定:“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边@條祭法規定社廟祭祀對象必須是有功于國家和社會的帝王將相與民間鄉賢。閩越國國王與賢臣業績也因民間社廟祭祀而得到傳承。
根據筆者在福州多年的田野調查,福州地區現存境廟之中以閩越國國君、太子為主神的有兩大系列:漢閩越王無諸廟系、白馬尊王廟系,另外還有分廟較少的吳顏廟系、蔡十九尊王廟系等。其中,以白馬尊王為主神的境廟最多,在福州地區有500余座,其次是漢閩越王無諸廟,在100座左右。
福州鼓山鱔溪白馬王廟被海峽兩岸信眾共奉為白馬王信俗的祖廟,它是福州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廟之一,在唐宋時期就列入官方祭典,1961年被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廟供奉閩越王無諸之孫騶寅,閩越王郢的第三子,因好騎白馬,故號白馬三郎。傳說當年鼓山鱔溪有一條惡鱔,長三丈,殘害百姓,白馬三郎將它射殺,但自己與馬也被鱔尾纏住拖入水中同歸于盡。后人感念白馬三郎的功德,建白馬王廟奉祀紀念。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編撰成書的《三山志》是福州現存最早最全面的地方志。該書設地理、公廨、版籍、財賦、兵防、秩官、人物、寺觀、土俗等條目,內容廣博而又詳細?!度街尽吩凇肮荨れ魪R”中,位列前三位的祠廟分別是武烈英護鎮閩王廟,位置在今天南臺大廟山,祀漢閩越王無諸,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32年—公元前192年,創建冶城,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重要人物;明德贊福王廟,位置在今天西湖,祀漢閩越王鄒郢,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55年—公元前135年;善溪沖濟廣應靈顯孚祐王廟,即鱔溪白馬王廟,奉閩越王無諸之孫騶寅,閩越王郢的第三子,書載:“昔閩粵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于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
該書在“明德贊福王廟”中還載,在唐大歷以前,福州官方祭祀的祠廟有四座:南臺武烈英護鎮閩王廟、鱔溪沖濟廣應靈顯孚祐王廟、西湖明德贊福王廟、城隍廟(祀城隍)。現在位于城中的南臺大廟山漢閩越王無諸廟、西湖漢閩越王鄒郢廟都毀于民國與解放初期,已無蹤跡可尋。福州城隍廟在“文革”時全部被毀,現在重建的城隍廟已非舊址,且規制也很難與原廟相比。四大古廟,只有鱔溪白馬王廟因位于城郊鼓山下,得到保存,信俗也傳承不絕。
唐宋期間,鱔溪白馬王廟還成為福州官方祈雨圣地,白馬王騶寅還被尊為“司雨之神”,也因祈雨靈驗,白馬王騶寅曾在唐宋時期5次受朝廷敕封。曾在福州任職的蔡襄、曾鞏等文化名人都曾到這里祈過雨,并留下了祈雨禱文。梁克家《三山志》對此記載非常詳細。
唐貞元十年(794年),福建觀察使王翃到白馬王廟祈雨有應,天降甘霖,于是新其廟,擴其宇,親自祭謝。大和元年(827年),觀察使王仲方到白馬王廟祈雨回程,路過圣泉寺,雨已至,遂題詩:“入門池色凈,登閣雨聲來?!毕掏辏?65年),觀察使李瓚奏封騶寅為“龍驤候”。
五代后梁貞明元年(915年),閩王王審知奏封騶寅為“弘潤王”。
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旱,郡守蔡襄自為文祈雨,讀畢大雨,修葺其廟。熙寧八年(1075年)敕封騶寅為“沖濟廣應王”。元豐六年(1083年)春,太守劉瑾入廟祈雨,其摩崖石刻尚存。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增封“靈顯”。紹定五年(1232年)又加封“孚佑王”。淳祐八年(1248年),郡守陳塏祈雨有驗,改鱔溪為善溪。
曾鞏所作的《福州鱔溪禱雨文》和蔡襄所作的《祈雨記》作為宋代石刻,仍保留在白馬王廟后的溪崖上,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遺跡。
明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明萬歷年間王應山編撰的《閩都記》、清代林楓編撰的《榕城考古略》都記載了白馬三郎為閩人除鱔怪的故事。清乾隆年間曾有戲劇《白馬尊王》,劇情在敘述白馬三郎鱔溪射鱔的故事時,將鱔魚精編成龍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與白馬三郎有前世姻緣,在搏斗中同歸于盡后,成為神仙眷侶,三郎被封為白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為英德夫人。
清代乾嘉時期的小說《閩都別記》在演繹白馬王廟故事時,將其與西洋紅毛番拉上關系。該書第353回說,福州發生巴蛇食人的事件,當地軍民都沒有辦法殺死巴蛇,只好張榜懸賞。這時在閩江港口避風的“紅毛番人”揭榜,設計用炸藥炸死巴蛇。紅毛番人還將蛇身搬運上船當藥食,原來蛇肉、蛇骨都是寶。此外,臨走時還盜走鱔溪白馬王廟中鱔魚頭制成的香爐。這時福州人才知道紅毛番來福州的真實目的是想盜白馬王廟的香爐,至于來福州避風,只是借口。
福州“紅毛番”一般指歐洲荷蘭人。至于荷蘭人不遠萬里來福州盜取白馬王廟香爐的原緣,編故事者可能認為鱔魚頭制的香爐有平風鎮浪的神效,可保航海安全,聲名在外,引起紅毛番垂涎。鱔溪白馬王廟神跡連“海上馬車夫”荷蘭人都知道了,可見影響很大。
現存鱔溪白馬王廟重修于同治四年(1865年),屬于鱔溪村村廟,廟內尚存有清同治四年重建《鱔溪白馬尊王祖殿》碑刻可見證。1949年后,政府將廟改設為鱔樟小學,一直到1980年。1981年,白馬王廟才被鱔溪村民眾收回,并有翻修。
現白馬王廟為前廳后殿,中有拜臺天井的四扇三進土木結構式仿古建筑。廟前廳有戲臺,天井左右側建有鐘鼓樓,后座大殿供奉白馬王爺和夫人,另外有陳靖姑等配祭神。每年的二月初二是白馬王的神誕,鱔溪村都會舉辦隆重的慶宴,獻戲酬神,熱鬧非凡。
由于鱔溪村前十年已拆遷,村民被安置分散,最近十年已沒有舉辦游神活動。目前在福州、寧德沿海地區,將白馬王廟奉為境主大王的村廟有五百余座,它們都以福州鱔溪白馬王廟為祖廟,明清時期還隨福州移民播遷到臺灣島。在連江縣馬祖島上,白馬王是僅次于媽祖的民間信仰,有19座供奉白馬尊王的宮廟,它們都以福州鱔溪白馬王廟為祖廟,并定期來鱔溪祖廟進香。
福州地區漢閩越王廟系統也有近百家,但建廟歷史遠不及鱔溪白馬王廟悠久。漢閩越王廟皆主祭閩越王無諸,但祭漢閩越王鄒郢的廟則沒有發現,也許閩越王無諸名氣太大,遮蔽了他的后人鄒郢,故所有閩越王廟都是祭祀無諸。
閩侯縣荊溪鎮永豐村的漢閩越王廟為現存閩越王廟中建筑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廟。該廟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現存為清代建筑。2011年因修建福州三環路淮安大橋及永豐互通,古廟按照原樣遷移遷建于東側山麓新址之上。閩侯縣洋里鄉仙洋的閩越王廟為清代建筑,距今至少二百年。由于福州大廟山上的漢閩越王廟已不存在,作為村廟的漢閩越王廟就沒有赴祖廟進香的習俗,因此漢閩越王廟系統內的聯絡就沒有白馬王廟系統強。
福州市臺江區中選村吳顏廟,主祭漢代閩越王部將吳陽和顏平圣,兩人以勇猛和嗜酒善飲聞名,因奉命尋找在福州鱔溪射鱔犧牲的王子白馬三郎未果,雙雙坐化在臺江中選村。當地民眾立廟祭祀,吳顏二將被民間奉為“酒神”,解放前,臺江吳顏廟游神規模盛大,也是臺江一景。臺江中選吳顏廟還有一座分廟紅星翁八幫吳顏廟。兩廟在改革開放后也恢復廟會活動,吳顏爺酒神信仰習俗在2015年成功入選福州市級第四批非遺名錄。
在閩侯縣荊溪鎮厚嶼村有一座蔡十九尊王廟。據廟內碑刻記載,蔡十九尊王為閩越王無諸第十九孫,閩越國被滅后,先人不想北遷江淮,被趕下水定居,成為疍民,以草為記。蔡十九尊王因有功于民,死后得到民眾祭祀,就以“草”加“祭”為姓——“蔡”,故得名蔡十九尊王。由此碑刻來看,閩越人與閩江流域的疍民在族源關系上密切。厚嶼村蔡十九尊王也有一座分廟,位于閩侯上街鎮建平村,廟名四境廟,每年都有廟會游神與演戲酬神活動。
由上來看,漢閩越國最著名的國王、王子與將相都在福州村廟(境廟)之中尊為主神得到祭拜,閩越國文化遺存在福州豐富的村廟文化中得到保留與傳承。漢閩越王無諸廟、白馬尊王廟等都是福州城市發展史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當前應當加以保護,如果能適當地進行文旅開發,既可弘揚福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作貢獻,也可以為地方社會經濟事業發展與榕臺民間交流作貢獻。
在眾多閩越系列廟宇中,鱔溪白馬王廟無疑是漢閩越國文化遺存的最重要代表,其所在的鱔溪風景區可以打造成為閩越文化遺址公園,讓閩越國文化在福州有集中展示的空間。有關閩越國文化的碑刻、閩越人的蛇崇拜信俗等都可以在公園內集中陳列。周邊被拆遷的村廟也可以集中安置到公園內,目前白馬廟周邊已安置兩座被拆遷的村廟,它們在建設風格上要與白馬王廟統一,共同打造閩越文化遺址公園。
- 坤彩科技“彎道超車” 打響新型材料國際品牌(2023-08-01 11:08:00)
- 羅源壽山石雕傳承基地揭牌!(2023-08-01 11:06:33)
- 央視《味道》聚焦福州!(2023-08-01 11:05:46)
- 新華社關注福州:稅惠點亮夜經濟(2023-08-01 11:04:29)
- “史詩組章”震撼亮相中國美術館(2023-08-01 1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