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朋友圈看嚴復的一生
2024-01-09 10:13:27 來源:福州新聞網
清末民初群星閃耀,嚴復就是其中之一。在嚴復誕辰170周年到來之際,記者以三坊七巷為地理坐標,梳理嚴復豐富多元的朋友圈。
陽岐嚴復故居。(資料圖片)
嚴復晚年住在三坊七巷的郎官巷。他的多位恩師好友都曾生活在三坊七巷中,包括沈葆楨、林旭、林紓等。
距離郎官巷不遠的宮巷二十六號是晚清名臣沈葆楨的故居。沈葆楨是嚴復人生道路上的“伯樂”,他錄取嚴復進入福州船政學堂,也因為他,嚴復才有機會出國留學。
留學的經歷讓嚴復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清政府駐英第一任公使郭嵩燾稱贊他的英語“勝過譯員”。嚴復可以熟練地和英國人交談,博覽外文書籍,這為他日后翻譯《天演論》等西方哲學著作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來到郎官巷西南端的光祿坊,這里也曾住過一位翻譯大家,他就是林紓。在翻譯成就上,林紓可與嚴復相提并論。作為同時代的翻譯大家,嚴復和林紓互相十分欣賞。林紓曾盛贊嚴復翻譯《群學肄言》“立巨干而繁出其眾枝”,于各種深奧學理中窺微取精,對諸名數之學有深造之功。
林紓希望借譯作警醒國人,振奮士氣,愛國保種。嚴復也是如此。嚴復所譯的都是西方學術著作,一本書常常耗時三五年。他曾在無數個深夜挑燈翻譯書籍,為的就是輸灌西學,救時救世,讓國人對西方有更多了解。
想到書成之后對國人的影響,嚴復越翻譯越興奮。嚴復在給好友吳汝綸的信中曾提到:“吾以救世也。”這句話是嚴復的抱負,也是當時很多讀書人的普遍情懷。嚴復好友、沈葆楨孫女婿林旭就是其中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后,林旭不幸被殺,嚴復寫了幾首悼念詩紀念這位好友。
嚴復的譯作《天演論》一推出就成為時代“爆品”。有多火?胡適曾回憶道,他在上海澄衷學堂就讀時,《天演論》風行全國,學生都熱衷于讀此書,口中經常念叨著“物競”“淘汰”等術語。他有兩個同學,一個叫孫競存,一個叫楊天擇,而他本人的字適之也是“這種風氣底下的紀念品”。
縱觀近代中國史,嚴復的地位尤為特殊,因為他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之一。誠如梁啟超所說:“嚴復在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
嚴復青年時期就展現了超前的見識與思想,與不少仁人志士結為好友。比嚴復年長37歲的郭嵩燾十分欣賞嚴復,他與嚴復是忘年交。嚴復和他談西方科學,從對數表說到地心引力,從分子加速說到水壓機原理、傳聲機原理;他則在思想、性格、為人處世上多方面教導嚴復。郭嵩燾還多次在日記中記錄他與嚴復的談話內容。
在那個時代,書信往來也是文人間聯系感情的一種方式。現存的嚴復書信中,寄給陳寶琛的就有18封。
陳寶琛與嚴復相交長達40余年。他們都是福州人,陳寶琛比嚴復年長5歲。陳寶琛之于嚴復是清流、佳友,而嚴復之于陳寶琛則是憂國之才、奮進之人。陳寶琛曾于1905年、1906年兩次抵滬,與嚴復多次相會,促膝談心,以詩相贈。兩人甚至通宵作詩,這在陳寶琛《滬上逢幾道有詩酬之》里“海上連宵重說詩”中可見一斑。
收藏在福州市博物館的嚴復三首《喜弢庵至》的詩稿,為1906年嚴復為陳寶琛在籍閑居20余年后榮任“總理全閩路政”之職抵滬時相贈。通過詩稿我們可以看出嚴復對陳寶琛十分敬重,“盡黜才華見真性 總來辛苦為黎元”道出了嚴復對陳寶琛才華與人品的肯定,視其為良師益友。嚴復去世之后,陳寶琛十分悲慟,撰寫了一篇情深誼長的《嚴君幾道墓志銘》,悼念亡友,“予交君逾四十年,比歲京居,尤密洽”。
嚴復的一生,離不開與朋友的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從嚴復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為尋求真理、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嚴復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 工藝精巧!跟隨記者,一起探訪倉山千年竹編技藝!(2024-01-09 10:12:01)
- 倉山區開展非遺公共文化服務進校園活動(2024-01-09 10:09:42)
- 福建福州:“國潮熱”激活假日“消費熱”(2024-01-09 10:06:35)
- “閩江之心”茉莉大街夜景再升級(2024-01-09 10:01:23)
- 福州:花式跨年 要的就是“儀式感”(2024-01-09 1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