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喜娘凌燕:文化跟上時代,傳承才不斷層
2018-08-17 11:39: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記者采訪喜娘凌燕。蘇新宏 攝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17日電(翁一靈 黃榕琦)“爸爸媽媽鮮花接一把,明年一個做依公(爺爺),一個做依嫲(奶奶)。”在福州的傳統婚禮上,常常能看見喜娘帶領著新人完成繁瑣的婚俗禮儀,并押韻地唱出吉祥話,為新人送去祝福。
這些吉祥話又叫喝詩,是福州古老的民間藝術,在福州十邑婚俗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俚語和典故。
在傳統的婚禮中,喜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福州方言稱喜娘為“伴房嬤”、“伴房媽”,是民間傳統婚禮不可或缺的婚禮司儀。
目前,福州有三四千名的喜娘從業者,以四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為主。但隨著喜娘逐漸被社會所認可,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來,為喜娘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有五年喜娘經驗的凌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圖為禮器。蘇新宏 攝
2013年,在一家日企工作的凌燕偶然在朋友的婚禮上接觸到喜娘,長期留學日本的她一下子就對喜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毅然放棄工作,投身喜娘行業。
“傳統文化對于長期居住海外的人有很強的吸引力。” 凌燕對中新網記者表示,自己經常思考要怎么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有些傳統文化為什么會丟失,就是因為它跟不上時代,跟年輕人有距離感,所以傳承斷層了。”凌燕如是說。
“有的老喜娘會對賓客講吉祥話,讓客人喝喜茶,然后討要‘喜茶錢’。”凌燕覺得“討喜茶”算是傳統喜娘文化中的糟粕。“從客人角度來看,他今天包了份子錢來參加朋友婚禮,再給喜娘‘喜茶錢’就不合適了。”
凌燕拋棄“討喜茶”等環節,更側重于傳統禮儀和現代婚禮的融合。將繁瑣的步驟簡化,把精華的部分傳承,發掘禮器的現代意義,注重新人的婚前溝通。
在與新人的議婚中,凌燕一一說明禮器的含義。她拿出竹葉和四季花,“這是用于婚禮上的‘添花’環節。拜禮入門時,公婆用紅色繩子把四季花綁住,插在兒媳婦的頭上,這是‘添花’,意為添子添孫,富貴發財;竹子虛心實心,代表步步高升;上面五片竹葉,對應福州俗語‘五代三公孫’,寓意人丁興旺;四季花則代表四季長春。” 凌燕表示,“添花”代表著長者對新人的期望。“長輩用‘添花’來告誡你們,從結婚這天起,要肩負起家庭的重任,學習竹子的虛心,把家業、家道、家風傳承下來。”
- 福州中學生暑期穿漢服學書畫 體驗中華傳統文化(2018-08-17 11:32:13)
- 第六屆海青節各項活動繼續舉行 增進友誼攜手發展(2018-08-13 09:53:27)
- 兩岸民俗文化節 榕城市民“聯歡會”(2018-07-27 17:15:16)
- 關于做好2018年度福建省“文化企業十強”“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推薦申報工作的通知(2018-07-05 17:05:09)
- 2018年福州市文化產業“雙龍頭”工程重點項目候選名單公示(2018-07-04 15: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