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漢:傳承創新閩侯古琴制作技藝 斫木為琴傳佳音
2024-04-02 16:15:15 來源:福州新聞網
林文漢。
不久前,47歲的林文漢獲評閩侯縣第三批縣級非遺項目——閩侯古琴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近日,記者采訪了他。
林文漢位于閩侯上街鎮的工作室里,掛滿了他制作的古琴。據他介紹,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多數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古琴底板扁平,面板呈弧形,對應“天圓地方”;古琴十三徽,代表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林文漢被古琴嚴格的結構和蘊含的豐富文化所吸引,26歲那年離開古建設計行業,開始鉆研閩侯古琴制作技藝。
這些年來,林文漢已斫磨了50多張古琴,每張古琴的制作時間從一年半到兩年不等。其中一張長1.26米、肩寬20厘米、尾寬15厘米的朱砂色古琴十分引人注目。“這張古琴屬于高端古琴,價值約10萬元。”林文漢說,琴材以古為貴,這張古琴取材于一處有400多年歷史的明代老宅大廳朝南的門柱。他說,這類木材處在有足夠的日照和空氣流通的環境里,不僅易于長期保存,斫制出的古琴松透度也特別好。
林文漢介紹說,槽腹結構是制作古琴的核心工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琴的音色質量。這就需要工匠按傳承技藝,根據每塊木料的紋路與木性來設計相應的結構,之后再配以合適的底板,確保木料發出純正的琴聲。
髹漆時,林文漢在鹿角霜的基礎上加入珍珠、瑪瑙、翡翠、水晶、綠松石、珊瑚等材料,以讓琴產生類似鐘磬的金屬聲。他還將6味中藥材研粉過篩后調入漆灰中,最后才開始髹涂。這樣做的好處是,漆灰陰干后內部會有蜂窩狀結構,讓古琴的聲音更加圓潤通透。
此外,一張好古琴的弦路還要有一個合適的橫向弧度。琴弦七徽至十三徽之間的弧度起伏會有1毫米左右的落差,這是決定古琴能否彈出好聲音的關鍵之一。
正因為制作技藝的繁瑣,以及自我要求的嚴苛,林文漢每年僅制作不超過10張高端古琴。
林文漢不僅擅長斫琴,還很會彈琴。他說,古琴技法甚多,常用指法僅幾十種,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等,業界有“小曲練三月,大曲熬三年”的說法,道出了古琴彈奏入門容易精通難的特點。
目前,斫琴仍屬于小眾行業,為了傳承閩侯古琴制作技藝,林文漢收了5名徒弟,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他希望通過繼續研究古琴文化和古法斫琴技術,挖掘相關歷史,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古琴。
- 短視頻送“福”出國門 向世界講好福州故事(2024-04-02 16:14:39)
- 大型音舞詩畫《讀中國》在福州精彩上演(2024-04-02 16:13:13)
- “嚴復文化名家講”專場在福州青年會舉行(2024-04-02 16:12:13)
- 守護摩崖石刻文化瑰寶(2024-04-02 16:11:34)
- 左海會客廳|電影導演王洪:用鏡頭講述榕城印象(2024-04-02 1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