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文化|賀年討齋背后的隱秘故事
2025-04-10 14:04:48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介紹
劉長鋒:福州鳳崗家族后人,閩侯龍祥島上“挖土”者,愛好國學和俚俗掌故的退休人士。
閩江之上,曾有一個古老的水上族群——連家船民(也被稱為“疍民”)。千百年間,他們以船為家,終日漂泊,飽受歧視。他們聚于江邊,粗獷悲愴的水謠隨之飄蕩,有的傾訴苦難,有的遣懷取樂。這種別具一格的歌謠,被稱為“疍民漁歌”,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古老的賀年討齋的歌謠,它婉轉的旋律背后,隱匿著一段鮮為人知、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往事。
舊時,福州連家船民有一獨特習俗,每到大年正月初,水上婦女梳妝打扮,梳田螺髻,插蛇頭簪,穿藍黑色衣裳,右挎裝著寓意美好的齋粿的竹編小鼓籃,左挎一尺多長的小竹筒作為伴奏樂器,前往岸上人家賀年討齋,這里面有姑嫂、母女,還有帶著孩童的。岸上人家稱“一官娘”的主婦會笑迎上去,水上婦女用福州白話唱賀年歌,充滿過年味,句句是吉言。“一官娘”聽了滿心歡喜。討齋并非因貧困,而是水上居民希望沾福氣、為家人祈福,是一種古老的祈福文化現象。
水上婦女常唱的是《姑嫂賀年歌》:“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齋好粿送乞奴,金字招牌映春聯。蜀合燭斗真作佳,四鎮(塊)金磚墊桌腳。好齋好粿掏乞奴,奴唱年歌謝東家。”滿是美好祝愿,充滿生活情趣。
岸上主婦們聽完,會把準備好的齋粿和年糕贈送給她們,既是感激祝福,也是犒勞奔波。這討齋與贈送,是雙方堅守的古老約定,是對習俗的尊重與延續。
據傳說,五代時閩王后代發生內亂,南唐兵馬趁機進犯,閩王朝覆滅。早期淪落民間的閩越王無諸氏后裔乘機反抗,遭南唐殘酷鎮壓,男人被殺或趕入江,女人被強娶。南唐人稱已婚無諸女人為“諸娘儂”,即無諸氏女人;未婚的稱“諸娘囝”,即無諸氏女孩;無諸女人稱南唐丈夫為“唐部儂”,即后唐男人;未婚男子稱“唐部囝”,即后唐男孩。福州方言至今還沿用這些稱謂,而這些說法背后,是一段段令人感慨的歷史故事。
無諸氏后裔流落無依,在水上成為疍民。當時政權還定下“不準上岸,不準上岸聯姻,不準讀書取仕”的規矩,這也是疍民在古時一直受歧視的由來。他們終生漂泊水上,生活艱辛。
還有傳說稱,隨著南唐政權逐漸穩固,身為疍民的無諸人開始尋找、約見被南唐兵強占為妻的親人。然而,男人上岸尋親太過危險,隨時可能遭遇不測,后來便改由婦女約見。這些婦女選擇在農歷正月時上岸,因為此時大家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氛圍中,民間各種禁忌較多,相對不容易引發麻煩。當這些水上婦女上岸時,會用福州方言吟唱獨特的歌曲。岸上那些被霸占的無諸女人,只要聽到這熟悉的鄉音,便出來相認。
此后,岸上的諸娘深知過年時親人會上岸相認相聚,于是每到過年,都會精心準備用金銀做餡的齋粿,等待水上婦女。待到水上婦女上岸“賀年”,岸上的諸娘聽到后,便名正言順地送上齋粿等物品,以表謝意。岸上諸娘還利用這良機,在齋粿上面點個紅點做記號,暗示里面藏著金銀或者有傳遞消息的紙條,她們想盡辦法接濟原來的親人。而這一做法,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福州人在齋、粿、包上點紅點的獨特習俗,成為福州地域文化的一抹獨特印記。
正月“賀年討齋”習俗,已成為福州極具研究價值的文化印記,像古老化石,保留了福州往昔風土人情,成為研究地域文化的珍貴“活教材”。
- 文藝評論|他的小說展現了一種深度和廣度——徐則臣小說印象(2025-04-10 14:04:02)
- 閩書新薦|從歷史到現實:感悟福建的山海智慧(2025-04-10 14:02:56)
- 船政文化景區打造文商旅綜合體(2025-04-10 14:02:16)
- 打造多元主題文商旅綜合體 ?船政文化景區這樣建設提升(2025-04-08 18:24:34)
- 女先“聲”(2025-04-08 18: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