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評話:閩韻流芳,評古話今傳鄉音
2025-05-06 17:13:05 來源:福州新聞網
核心提示
福州評話,是用福州方言說表、吟誦的評書評話類曲種,韻白相間、且說且吟、鐃鈸間奏,被譽為“講唱文學的活化石”。福州評話由北方說書演化而來,成形于明末清初,是福州方言地區最具大眾化的民間曲藝,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世紀60到80年代,聽評話曾是福州人的“休閑三寶”之一。如今,面對新興娛樂方式的沖擊,傳統藝術的觀眾不可避免地流失,但仍有人在堅守和傳承。鐃鈸聲中,千年古韻與年輕聲浪共振,發出新聲……
曲藝界的“活化石”
4月20日,恰逢周末,“周末戲相逢”福建優質文化文藝資源直達基層公益性演出活動福州曲藝專場在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上演。
謝秋蘋演藝照
街上,人頭攢動;戲臺上,藝人全神貫注。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評話演員謝秋蘋正在候場,她手拿綁著紅綾的鐃鈸,不時撥動。
身著古裝的傳習所青年演員為觀眾介紹:“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言說表、吟誦的評書評話類曲種,既保留了唐宋的中原聲腔,又融合了福州地區特有的口語與句式,被譽為曲藝界的‘活化石’。”
曲藝界“活化石”之稱,源于福州評話厚重的歷史。據歷代藝人相傳,福州評話起始于唐宋之際,成形于明末清初。
唐末戰亂,大批中原說書藝人遷徙入閩,將北方的唱經、宣講初步傳播到閩地。元代文學家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書中曾有記述,宋末元初,臨安著名說書藝人丘機山至福州說書,并以吟誦“詩贊”開篇,以“掮響鈸”作間奏的“詩贊系說話”。這則史料說明,當時福州已流行說書,北方的俗講與詩贊系說話也移植到了福州。
明末清初,江南大說書家柳敬亭大弟子居輔臣兩度到福州雙門樓說書傳藝,福州藝人積極承學。他們吸收柳氏說書的方法,啟用折扇、醒木加鐃鈸作為案頭道具,從原來只說不唱、講述古典小說的“講清書”,過渡到韻散并用、有說有唱的新階段。至此,福州說書逐漸演變為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民文學為文本基礎,再吸收詩歌民謠、坊間曲樂的說唱成分,兩者相融而形成的嶄新表演形式。
謝秋蘋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表演福州評話。
“接下來要表演的評話節目《孝義巷傳奇》,講的是福州鼓樓相鄰的兩戶官員,建房爭墻引起的風波……”現場,主持人繼續進行導賞。
此刻,臺上驚堂木一響,人群中的嘈雜聲驟減。一人一桌一鐃鈸,謝秋蘋的“獨角戲”拉開帷幕。
只見她左手輕握竹箸,在桌面與鐃鈸之間來回敲擊,清脆的聲響如珠落玉盤;右手玉扳指有節奏地叩擊鐃鈸,金鳴玉響。
謝秋蘋手中的鐃鈸是福州評話的特殊標志之一。與其他評書評話表演不同,福州評話除了折扇、扳指、醒木、絲帕、竹箸,還會使用上一片鐃鈸。曾有說法稱,清兵入關時,不允許使用樂器,藝人們便只用一片鐃鈸,寓意山河半壁,樂不成樂。
“閩江長流水滔滔,文化名城故事多,書是講福州東街口,三尺園地起風波。”序頭一起,明快的唱腔旋即如清泉般流淌,吸引著街邊的行人駐足,不時有人落座臺前,臺下觀眾紛紛湊上前來拍照、錄像。
演出中,謝秋蘋夾說夾吟,唱調根據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靈活轉換。
夾說夾吟的說書方式,是福州評話區別于其他地區評話的特征。“‘吟’的腔調分序頭、吟唱和訴牌三類。”謝秋蘋告訴記者,序頭用于開場,起壓座靜場、概括內容和點題作用,吟唱用于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或抒發人物情感,訴牌則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情感時使用。
隨著故事情節層層推進,謝秋蘋的臺詞流暢如倒豆子般傾瀉,手中的鐃鈸打得更急、更歡了。演畢,響木一拍,臺下掌聲雷動。
最終,兩戶人家和好如初,各自讓出三尺地,共讓出六尺,形成了如今的孝義巷。竹箸一抬一指間,臺下觀眾同評話先生神游古今,親歷佳話誕生。
接地氣的百姓藝術
過去,“澡堂、書場、茶攤”曾并稱為福州“休閑三寶”。上世紀80年代,聽評話曾是福州社會最普遍的娛樂方式之一,幾乎每條街道都有說書場,里面一排排躺椅座無虛席。
說書場內,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鐃鈸,說書先生高談闊論、說古論今。如今,借由“周末戲相逢”惠民演出,福州人得以重拾舊時記憶:品一杯茉莉花茶,躺在老藤椅上聽一段評話。
葉兆辰演藝照
這樣的場景正是福州評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葉兆辰心目中最常見的表演模式。
時而眉飛色舞,時而蹙額苦臉,語調遲疾頓挫,手勢翻揮舞動……與記者聊起福州評話時,葉兆辰侃侃而談。自中風康復以來,葉兆辰幾乎不再登臺演出,但一談及福州評話,64歲的他仿佛還是書場上那位意氣風發的評話先生。
“福州評話是曲藝中的‘輕騎兵’,最容易和老百姓在一起。”葉兆辰說,福州評話的演出方式靈活,無需妝扮,不用布景,只需一桌一椅,評話先生便可施展才藝。
葉兆辰出身于評話世家,其父葉衣清師出福州評話“三杰”之一的陳春生,后為福州評話“八大金剛”之一,與蘇保福、吳樂天合稱“評話三老”。
“我爸爸13歲首次登臺說書,講的是小神童的故事。那時候他個子太矮,腳踩板凳才能站上臺去。”葉兆辰說,葉衣清執箸擊鈸,聲音清脆,說吟做花有模有樣,觀眾大呼“此子亦是神童”,從此“小神童”的名號便傳開來。
在葉兆辰的記憶中,每每父親應邀演出,當天中午便會請書目作者到家里來,二人邊吃邊聊,書目作者口述故事框架,約莫半個小時,父親就對要講的書目心中有數。到了晚上登臺,兩三個小時的好戲便能信手拈來。父親連說帶唱,臺下叫好聲此起彼伏,邀其明晚再來。
“過去,福州人無論是婚喪喜慶還是迎神活動,都會請評話先生表演。”葉兆辰說,許多與他同輩的人回憶起童年時光,都少不了聽評話的記憶。
上個世紀60至80年代是福州評話的繁榮時期,最興盛時,福建地區共有百余家評話書場、300余位評話藝人,大街小巷相去百米就有兩三處同時在講評話。
“老百姓最喜歡的就是取材自福州地區口頭傳說和民間故事的鄉土話本,我們還在其中融入俚語、民謠、歇后語等元素,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富有地方特色。”葉兆辰說。
“過去,評話藝人串鄉走里、送書上門,如今我們送曲藝下鄉、進社區。”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負責人陳鋒介紹,傳習所現有5處固定公益曲藝書場,分別是烏塔會館書場、八旗會館書場、于山喜雨臺白塔書場、陸莊社區古巷書場、軍門社區公益書場,年均開展各類公益演出逾200場。
式微中的堅守
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新館位于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與福州新地標“閩江之心”青年廣場路段的交會處。每逢周五晚,館內一樓大廳總會熱鬧起來。
4月18日晚7點左右,記者走進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演出前,大廳里已經有三十幾位老人幾乎把位置坐滿,用方言聊家長里短。
準備上臺的演員先是熱絡地用福州話與“老戲迷”打招呼,隨即在木桌后站定。7點半,鐃鈸一響,“榕城書場”準時開始了。
“‘榕城書場’,是我們定期在館內開辦的常態化公益性演出。”陳鋒介紹,“目前來聽戲的基本是老一輩的福州市民,我們希望依托新館靠近旅游景區的地理優勢,把‘榕城書場’打造為展示福州傳統民間藝術的窗口,通過演出吸引沿街來往的游客了解福州評話。”
與許多傳統藝術形式一樣,隨著電影電視、手機游戲、短視頻等娛樂方式的出現,福州評話對當代受眾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從曾經家家戶戶請評話先生來說上一兩場,到如今通過開設公益演出獲得關注,是福州評話這項傳統藝術在當下艱難生存的縮影。
《滴水人家》演出圖
2006年,福州評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簡介中寫道:福州評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需要大力扶持和保護。
福州評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宜威是福州評話從輝煌到式微的見證者。他回憶,1979年,他考福州曲藝團時,評話班有200多人報名,僅錄取14人。2006年,福州藝術學校開辦評話班,每屆只招到兩三個學生,沒法開展正常教學,后來就逐漸停辦了。
“現在,很多福州年輕人都不太會說福州話了,這是福州評話藝術傳承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掙扎求變的過程中,劉宜威意識到,方言流失是福州評話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
福建省曲協主席陳曉嵐認為,福州評話傳承的核心要義是守住曲種的“根”,維護自身的藝術特色。無論形式如何創新,本體都必須是福州評話演員以福州方言口語講演吟誦故事的表演藝術。
2019年開始,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作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成立,一批大學生考入傳習所。
“近年來,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年輕演員有不少非福州籍演員,前輩老師們一字字教他們學習方言,青年演員一字字學會福州方言,他們已經以數百場的演出和幾十張獎狀證明了自己的努力,成長為福州曲藝舞臺上的中堅力量。”陳曉嵐坦言,現實條件擺在面前,福州曲藝人還是堅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新老接力傳薪火
青年評話演員張方遠在社區表演福州評話片段。
“95后”青年演員張方遠是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的一張新面孔。
近日,記者在福州市鼓樓區鼓西街道陸莊社區見到了張方遠。15時,一陣清脆的鐃鈸聲從社區多功能活動室傳來,張方遠為社區觀眾表演福州評話經典書目《瑞云哀史》。
在活動室內,張方遠坐在簡易的書桌后,左手執鈸向上、右手執箸敲擊,拇指上套著的扳指與鈸相觸,發出明亮而悠長的顫音,講述一段匡扶正義英雄豪俠的故事。
“福州評話是一項面對群眾的表演藝術,需要與臺下觀眾交流,看他們的反饋。臺下講十場,也不如上臺講一場。”張方遠告訴記者,自己還在積攢演出經驗。臺下,師傅葉兆辰聚精會神地看著張方遠表演,手指輕輕打著節拍。
“福州評話原來沒有劇本,也沒有任何記錄,只能靠師傅的口傳心授。”葉兆辰說,張方遠學藝三年,幾乎每周都會到自己家里學習評話。師傅一句一句地念、一個手勢一個手勢地教,徒弟一句一句地記、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學。
在還沒有接觸評話之前,張方遠是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習打擊樂的學生。2020年,他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福建曲藝培訓班”,從此與福州評話結緣。
“偶然看到謝秋蘋師姐表演的訴牌鈸,感覺很親切,和我之前學習的打擊樂有關聯。”張方遠回想起初見福州評話的場景。大學畢業后,他成為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的演員,開始了“守藝人”生涯。
劉宜威參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游節開幕式。
老藝人劉宜威與福州評話相伴半生,見證了福州評話的浮浮沉沉,多年來為守護這門傳統藝術奔走。
當許多評話藝人紛紛轉行,劉宜威則不斷嘗試新方法,賦予福州評話生命力:在閩菜文化重點品牌“閩都福宴”直播中表演;協助福州鼓樓區委宣傳部拍攝《福蘊鼓樓》MV,出鏡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紀錄片《探秘福州》;在長篇歷史紀錄片《開閩》中將福州評話與影視相結合……
去年8月,由劉宜威參演的大型福州曲藝節目《滴水人家》在河北邯鄲舉行的第三屆全國曲藝木偶皮影優秀作品展演上亮相。
在絢麗的舞臺燈光下,伴著伬藝演員們的動情歌唱,身著一襲長衫的評話先生劉宜威以特有的厚重煙嗓,講述上世紀90年代福州市政府為藤山弄居民解決用水難題的故事。福州評話與福州伬藝的結合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
“大家都覺得這種舞臺形式的表演效果很好。另外,我們在LED屏放映字幕,讓聽不懂方言的觀眾也可以看懂故事情節。”劉宜威說。
去年12月6日,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游節在福州開幕。開幕式上,劉宜威身穿一襲粉色長衫以福州評話先生形象亮相,同來自德國漢堡的“漢語橋”參賽選手羅偉哲、舞蹈演員林姝敏、手工藝人海若及來榕創業的臺胞郭屹凡一同化身為福州旅游推薦官。
“福見文旅海絲節,詩畫閩江展宏圖,文化中軸繁榮景,全球顯彰海濱城。”舞臺上,劉宜威邊奏邊吟,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講述福州的文化魅力與旅游發展故事,讓現場嘉賓一睹福州評話的風采。
“原來導演組設計的唱詞很長,也沒有押韻。”劉宜威介紹,在創編過程中,他著重使白話唱詞押上福州方言的韻腳,體現福州評話特色,同時內容體現“文化中軸”“詩畫閩江”“魅力海濱”福州文旅特色。
“福州話繼承了古音古字,是一座十分獨特的地方文化富礦。我還在積極創作新的劇本,取材與時俱進,努力讓福州評話融入現代群眾的日常生活。傳承發展好我們福州本土的傳統藝術,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劉宜威堅定地說。
如今,劉宜威隨身的包內放有各種主題的劇本草稿——福州文旅宣傳、“福文化”、檢察院公益訴訟宣傳等均成為他的創作題材。他時常隨手從包里拿出修改、記錄靈感,褶皺的稿紙訴說著這位老藝人的堅守。
- 在“閩江之心”遇見臺灣歌仔戲(2025-05-06 17:11:44)
- 福州“做夏”習俗登上央視(2025-05-06 17:10:50)
- 上下杭做足“非遺”文章(2025-05-06 17:08:19)
-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新增兩名省級非遺傳承人(2025-05-06 17:06:45)
- 央視關注福州!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簽約金額2280億(2025-05-06 17: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