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官:做福州評話的“留聲機”
2025-05-23 12:13:39 來源:福州新聞網
從戲臺到講臺,傳承創新非遺
張彬官:做福州評話的“留聲機”
張彬官。
“我們福州城,有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5月7日,在臺江區委黨校內的鰲峰書場,福州評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福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彬官,講了一段福州評話《閩都別記》。從27歲首次登臺以來,他一直從事評話表演,并為守護這門傳統藝術而奔走。
張彬官1956年出生于倉山區城門鎮,高中畢業后向福州市曲藝團評話表演藝術家毛欽銘拜師學藝。毛欽銘是“福州評話三老”之一蘇寶福的弟子,當時免費教授評話。張彬官常隨毛欽銘輾轉各地演出,一邊觀看一邊學習。
27歲那年,張彬官在閩侯縣南通鎮一個鄉村的書場首次登臺表演,講的書目是《紅粉三杰》。這是蘇寶福的代表作之一,說的是三位女俠的故事。
張彬官說,雖然當時書場條件簡陋,但座無虛席。他初上臺時有些緊張,好在很快就適應了,順利完成了演出,獲得了5元酬金。從此,他就一直與評話相伴。
張彬官博聞強記,刻苦揣摩《閩都別記》《北宋演義》《蘭花案》等傳統評話書目。他還勇于探索,善于創新,根據新時代的需求,編演了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地下航線》、廉政教育題材作品《西廂夜話》等新書目。
張彬官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福州評話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從業者有數百人。當時福州許多街道都有書場,里面擺放著一排排竹椅,常常坐滿了人。不少福州人在辦婚喪宴席或民俗活動時,也會請評話先生到場表演。“觀眾喜歡聽取材自福州地區口頭傳說和民間故事的鄉土話本,我們還在其中融入福州俗語、福州民謠等元素,讓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福州評話的觀眾漸漸流失。為了守護這門傳統藝術,2006年張彬官和其他老藝人組織成立了福州市創新評話藝術團,成員有50多人。2020年,該藝術團更名為臺江區福榕評話藝術中心,目前由他擔任負責人。他帶領團隊堅持不懈傳承弘揚評話藝術,在各地表演了千余場。
近年來,張彬官成為臺江區委黨校的客座講師,帶領團隊組建評話宣講團,在臺江區多個黨性教育教學點,以評話的形式傳播黨的歷史、黨的政策以及廉政教育、文明建設等內容。
他還走進各中小學、圖書館,參加各類公益講座,向年輕人、小朋友介紹福州評話,教他們學習福州方言。
“現在很多福州孩子都不太會說福州話了,這是評話藝術傳承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無論形式如何創新,我們都必須守住評話的根——以福州方言口語講演吟誦故事。我愿盡自己所能,做福州評話的‘留聲機’,留住鄉音,傳承藝術。”張彬官說。
- 福州評話:閩韻流芳,評古話今傳鄉音(2025-05-06 17:13:05)
- 在“閩江之心”遇見臺灣歌仔戲(2025-05-06 17:11:44)
- 福州“做夏”習俗登上央視(2025-05-06 17:10:50)
- 上下杭做足“非遺”文章(2025-05-06 17:08:19)
-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新增兩名省級非遺傳承人(2025-05-06 17:06:45)